祭龙王
作者:刘继业
来源:中国孔子网客户端  2024-02-27

龙王的历史文化渊流,渊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崇拜。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龙即代表阳刚与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润物广利的品德。由考古实物和文献数据记载,中国龙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人对自然界动物和气象变幻的敬畏,通过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

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征服了中原地区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的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等许多动物的综合体——龙,并自称“龙师”。龙作为华夏的族徽,从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龙性喜水,多居于水泽中,大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风平浪静时,像一块蔚蓝色的巨大明镜,当发起神威时,却是狂风暴雨,浊浪滔天,仿佛要把一切吞掉。由于大海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神灵来主宰海上风云,因此人们聨想到兴风布雨的龙。也许正因为这样的联想,龙的崇拜和海神的传说最终合为一体,龙既是行云施雨的神,掌握着大地的丰收,又是江河湖海的君主,保佑着商船渔舟的水运安全。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人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由对四海龙王的敬畏,变成了崇敬与祭祀日兴。这些都给四海龙王增添了迷人的光环,使他成为四海至高无上的海神,护佑国家平安,拯救海上灾难,定海伏波,负重载福,更具福佑威名。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立国,百姓所系,风调雨顺,乃遵神龙为王,凡有水处莫不驻龙王!宋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帝皇封赐,民俗龙王正统之位高焉!龙王神安其灵,俾夫怪风骇涛之险等于平夷,足国之用于无穷!

中国东南地近四海,四海龙王,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洲之利涉,功资育物,欣蔗类繁昌。

今籍甲辰阳春,谨遵民俗祭祀龙王,祈愿风调和,雨顺畅,五谷丰,大仓满,小仓流,人和谐,家幸福,国安泰,民安康!

(作者为辽宁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翟凌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