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红橘黄,秋高气爽,又是丰收的季节,人们都在盘点收获的质与量。自2015年来到曲阜师范大学读书,已经八年了,我有幸拜师于彭庆涛老师门下,成为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参与者,收获很多。
彭门创始人彭庆涛老师离岗前为曲阜孔子博物院资料研究室主任,文博专家,自称为孔子家打工一辈子,从师于孟祥才先生门下,研究儒学、研究孔子、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书画艺术等,专著论文很多。彭老师受邀为孔氏后裔每年春秋两次祭孔撰写祭文,为各地祭祀孔子提供指导十余次,为各地文庙祭祀孔子撰写祭文二十余篇。2015年,彭老师组织部分彭门导师,参与济宁市政协历史文化丛书的编写,编写专著十余册。另外,彭老师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口碑极佳,与很多学术组织、专家学者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国内某些顶尖级书画艺术家有着深厚的友情与交流。彭老师大概30岁左右开始带学生,有学艺术的,有学历史的,更多的是热衷于传统文化的。要问彭老师的学生究竟有多少?我能认识的大概一百人左右吧。彭门弟子中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党政部门的公务员,有从事一线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有在读的博士硕士本科的学生,遍布各地。正是肇基于长期的师生情谊,最终成立“彭门创作室”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2013年,彭老师在济宁晚报开辟“掌故知鲁”专栏,组织彭门弟子编写文章,每周一期,到目前,已发表文章450多篇。“掌故知鲁”栏目的刊载内容以济宁特色文化为主,早期文章涉及广泛,包括三孔历史文物、祭孔礼器、曲阜古建筑遗址、先贤故里等。后经调整,文章开始按系列连载,包括孔门弟子的故事、孔府珍藏文物、孔林历史文化等。“掌故知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基本方针,通过一篇篇文章让文物在故事中获得灵魂,在一段段叙述中让文物讲出自己的故事,进一步推动济宁群众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信念感,也让济宁文化通过报纸的形式为更多人所知。
2016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发布《关于公开受理传统文化课程教科书报审的通告》,面向全国受理教科书申报。受山东泰山出版社邀约,彭老师带领部分彭门导师及弟子启动山东省中小学地方必修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编写组成员包括著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教研员,还有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可谓是老中青结合。编写组成员分工明确、讲求效率,又能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经过数月的编写、讨论及修改,并征询了多位专家的建议,最终完成了初中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教育厅审核。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段必修教材开始使用。到 2022 年秋季至 2023 年春季,该教材的总印数为:七年级370000册,八年级368000册,九年级365000册,在山东省临沂市、济宁市、滨州市、泰安市、德州市、日照市6个地市连年发行使用。
2017年,彭老师受邀担任全球祭孔联盟首席顾问,并应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网邀请,赴澳大利亚指导澳中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节活动。谈到此次祭祀活动,彭老师说:“应该说,按照中国传统的规制来祭祀的这种活动,不光在澳大利亚,就是在整个西方国家,都是第一次。在国际上,除了日本、韩国一直保存着释奠礼外,澳大利亚是我们最早开始举行释奠礼的国家。有全体华人的共同参与、共同凝心聚力,才打造了这么一台精彩的释奠礼活动,同时也展示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性的东西。”此次澳大利亚之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同。
2018年,为响应文化“两创”号召,彭老师邀请著名学者孟祥才、安作璋、杨朝明、臧知非、高尚举、孙永选等8位学者担任学术导师,邀请于志学、吴泽浩、张仲亭等多位书画艺术家为艺术导师,并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正式成立“彭门创作室”,带领彭门导师及弟子启动《中华礼乐丛书》的编著。《中华礼乐丛书》共8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传统礼乐的各个方面,是彭门创作室为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乐文化而开展的研究课题,旨在系统还原和深度阐释传统礼乐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精神。该系列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各级祭祀活动、礼制礼俗、名物通考等方面对传统礼乐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和复原研究,通过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容,从而推动国人认知礼乐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经过几年时间共同努力,到目前,这套300多万字的专著已进入正式出版阶段。此外,彭门创作室也将该系列丛书为基石,为济宁地区的文旅开发和文化发展提供力量,将书中所涉及的祭祀用具,音乐曲调,民族服饰等用于开发文化产业,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发扬光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彭老师在中华礼乐丛书启动仪式上致辞
2019年,“彭门创作室”承担了山东省委宣传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项目“中华传统文明书系——四书”的编撰工作。该书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对四书原典全文进行翻译和释读,对其中的生僻字词进行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对儒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结合现实生活,挖掘时代价值,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2020年9月27日,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四书”被选用为礼品书,其极富创新性的编排方式和鞭辟入里的经典阐释引起中外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一致赞赏。
自2016年起,彭老师每年都受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邀请,前往东阿指导冬至祭祀阿井展演,该展演仪式流程于2022年成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彭门创作室还为东阿阿胶编撰了《阿胶历史文化通典》,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3月出版。这部书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自曲阜尼山圣境建设开始论证至今,彭老师一直受邀担任文化顾问,为尼山圣境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在近几年尼山鲁源小镇建设中,彭门创作室也以集体名义担任文化顾问。2023年,彭门创作室又受邀为济宁交通运输局撰写《公务员绩考管理文化手册》,成为济宁交通系统公务员的必读手册。同年,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的号召,彭门创作室受曲阜市纪委邀请,在孔府中利用其原建筑后五间设计建立了“孔氏家训馆”,并将于2023年10月底正式开馆。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气质与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作为孔子后裔的阙里世家,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以“诗礼传家”为核心、以“崇德向善”“兼济天下”为主要内容的孔氏家风,成为中华民族家风的标杆,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举办孔氏家风展陈,有助于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新风尚。同时,“彭门创作室”又应齐鲁理工学院要求,将于2023 年10月为齐鲁理工学院设计“齐鲁理工展览之第三单元自然文化”的展览。
十年征程,笔耕不辍,累累硕果;全新起点,赓续传统,面向未来。彭门创作室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在逐步推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学术厚度、文化广度的新成果。我作为彭门一员,有幸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之中,倍感自豪和骄傲。
(尚树志,彭门弟子;曲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必修课主要作者之一;《中华礼乐文明丛书》编委,联合专著有《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节庆礼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