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文化与孔子定《诗经》
作者:万爽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6-16

“弦歌”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歌唱形式。“弦”是指琴瑟类丝弦乐器,在弦乐器的伴奏下歌唱即为“弦歌”。《周礼·春官·小师》说:“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贾公彦疏曰:“工歌诗,依琴瑟而咏之。”就是说宫廷乐工歌唱诗篇是在琴瑟的伴奏下进行,是之谓弦歌。《礼记·文王世子》曰:“春诵夏弦。”郑玄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弦歌又是一种诗乐文化的传播形态。

依琴瑟而咏歌有着古老的传统,据《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说的就是舜的乐官夔在祭祖仪式上指挥音乐,其中就有在琴瑟伴奏下的歌唱。而舜本人,在《孔子家语》和《礼记·乐记》中都有自弹五弦琴歌唱《南风》之诗的记载,可视为个人咏唱弦歌之祖。虽然以上二书出自先秦和西汉,纸质文献所述尚未获得考古证实,但至少表明在先秦和汉代人的心目中,弦歌的历史从远古就开始了。丝弦弹奏悠扬婉转、韵味深厚,比其他乐器更适于配合歌唱的声腔;再加上我国古代但凡唱歌多有伴奏,故一旦琴瑟出现,必然会成为古人歌唱配器的首选,进而形成独特的弦歌形式。可以说自上古以来,弦歌之声代代相传,不绝于耳,诚如宋代音乐史家朱长文在《琴史》中所说:“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

春秋战国时期,弦歌传统经过孔子的实践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杰出的音乐家,在弹琴和歌唱两方面都下过很大的功夫,造诣极深。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苦练数十日,直到得其神髓方肯罢休,令师襄子也不得不佩服。在歌唱方面,他听到别人唱得好,就要请求再唱,自己跟着学:“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孔子既精通琴艺,又喜爱唱歌,常常用弦歌来表达心意,施行教化,如《论语·阳货》记述:“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去向孔子学礼,但拜见的方式不合礼数,孔子称病不见,却又鼓瑟而歌让其听到,使之自行反思为何遭拒。这是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一个范例,他用弦歌为媒介给孺悲上了有关礼仪的第一堂课。

在孔子的生活中,无论讲学还是出行,都是琴不离身,弹琴唱歌是一种常态,《论语》中就有很多相关记录。即便是在周游列国长达14年的颠簸奔波之途,哪怕身处困厄危险,孔子依然能镇定自若,援琴而歌,留下一些传世的佳话。《庄子·秋水》中写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这是孔子周游之初在宋国匡城因误会而被匡人围困了5日,情势危殆,孔子却并不着急,只是日日弦歌,终使匡人消除误会而解围。后又在前往楚国的途中被陈蔡两国派军队围困在路上,“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孔子家语》)。7日无食,只能以少量野菜充饥,身边弟子都病倒了,孔子还能照样振奋精神讲经诵诗,弹弦歌唱,毫不衰竭。孔子也自己创作琴歌,据蔡邕《琴操》所录,就有《将归操》《龟山操》《猗兰操》等为孔子所作。

孔子的弦歌为中国文化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于《诗经》的整理和编定。孔子生于“礼坏乐崩”之际,诸侯无视礼乐规范,典正的雅乐不受待见,“郑卫之音”则风靡于世,正统的乐歌很多已被随意篡改。志在维护礼乐尊严的孔子对此深恶痛绝,明确表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于是重新审音协律,校准乐调,同时甄别篇章,修正文字,使其恢复本来面貌。在他周游列国的尾声,这项工作得以完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经孔子正乐后编定的乐歌共305篇,起初就叫《诗三百》,汉代成了儒家经典,才被叫做《诗经》。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整理后的《诗三百》对古代乐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改变,剥离了礼乐程式中的舞蹈表演和众多的杂器伴奏,而成为纯以琴瑟单独伴奏的“弦歌”。孔子虽然志在复礼,但周礼时代已一去不返,且以一己之力的个人行为整理乐歌,不可能组织需要很多人参与的舞蹈和乐队,就只能采用自己擅长的弦琴来做配合,这也恰好符合“歌诗,依琴瑟而咏之”的古义。

孔子编定《诗经》,虽不能挽礼坏乐崩的狂澜于既倒,但有了《诗三百》的面世,“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史记·孔子世家》)。晚年的孔子心无旁骛地将余生精力倾注于教育实践,“诗教”是其最为重视的教学内容,“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而弦歌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孔子的弦歌“诗教”传统在弟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子游做武城宰,就教民遵道守礼,把地方治理得十分祥和,境内遍闻弦歌之声;子夏也曾“弹琴以歌先王之道”(《琴史》)。子游和子夏后来都继承了孔子的教育事业,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其中也必然包括弦歌文化。直到今天,以弦伴歌依然是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独具中国特色的古琴艺术在无数音乐人的努力下,正将传统的弦歌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责任编辑:宫英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