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诗意的节日之一,并被赋予了家庭团圆、和睦如意、亲人相思的文化内涵。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所以中秋也被称为"月节"或"月夕"。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直至今天,中秋节依然是炎黄子孙最为珍视的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起源较早,《周礼·夏官·大司马》有"中秋,教治兵"的说法,不过这还不是节日,只是节令的标志。中秋由节令转变为节日,可能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际。隋唐时期,中秋节已经正式形成。
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月。这种活动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早在先秦时期,农业在国家管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受天人合一观念和鬼神信仰的影响,在播种和收获的时候,人们会祈祷土地神,春天称为"春祈",秋天称为"秋报"。农历八月中旬正是谷物收割、打晒、存储的季节,人们祭祀土地神,报答神灵的福佑,"秋报"中的仪式和活动为"中秋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有自然崇拜的成分,"祭月"、"拜月"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相应的礼仪,如所谓的"夕月",就是在秋分晚上祭月。汉魏以后,赏月的风俗日渐形成,诗歌中咏月的题材愈益增多,如汉代枚乘的《月赋》,南北朝沈约的《咏月》、庾肩吾的《舟中望月》、
张正见的《薄帷鉴明月》等。拜月赏月的习俗后来就积淀在中秋节的节日中了。唐代中秋赏月已约定成俗。
古人对月亮充满诗意的想象和静谧圣洁的感受,因此也产生了嫦娥奔月等优美的传说。人们想象月宫中有桂树、桂子、玉兔、吴刚、蟾蜍等、神奇浪漫。古代中秋望月的诗词文赋,往往化用这些典故,将月亮称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如唐诗人方干的《月》中写有"桂轮秋出半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因为古代科举考试秋闱大比正在八月,所以人们将考试及第称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或简称"折桂",如唐许浑的《下第贻友人》:"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温庭筠的《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一作《下第寄司马札》):"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等。
"《山海经·大荒西经》、《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淮南子·览冥训》等已有记载,从"常羲"、"常仪"(或"尚仪")到"妲娥"、"嫦娥",语音、语义演进痕迹分明,说明嫦娥奔月是古老的神话传说,流传很久。嫦娥奔月后的情景,文人墨客也作了奇异而合乎情理的推测,大多认为嫦娥孤身赴月宫,寂寞惆怅,悔恨不已,思乡心切,如李商隐的《嫦娥》诗中所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明代诗人边贡的《嫦娥》也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愫:"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也有说嫦娥化蟾蜍捣药的,对嫦娥背叛丈夫的行为略作惩罚,如"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唐陈陶《海昌望月》)等。与明月相关的神话传说丰富了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中秋明月的好奇与遐想。
唐诗中关于中秋赏月的篇目不胜枚举,可见当时赏月习俗之盛,遍布朝野。宫廷中的赏月要讲究一些,加上道释的渲染,仪式更加复杂,场面奢华。民间虽无充足的资财可以任意挥霍,但也有丰富的赏月活动。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明月共有,人们均可以自由欣赏,只是方式各异而已。文人墨客,呼朋引伴,推杯换盏,吟诗作赋,抒发心中的意绪。或荡舟湖畔,观波光缥缈,水天一色,交融无碍,空中之月与水中之月相互辉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哲思;或登高伫立,感受苍穹的高远与辽阔,碧空如洗,皓月当空,人与月似乎缩短了距离,人也就显得高迈了,提升了,精神也自然得到陶养和涤荡,心旷神怡。唐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桃园玩月》则是有关中秋登高的写照:"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生动地传达了目接千里、神思飞扬的意绪。
宋代以后,中秋节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赏月、赏灯、吃月饼、赏桂、观潮,不一而足。当时人们重视中秋佳节,如北宋邵雍的《中秋月》:"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求满直须当夜半,不睡观时意更深。"中秋往往多雨,阴雨或浮云会减损皓月美景,文人墨客就更加珍惜难得的满月了。即使遇雨,也难以阻止人们赏月的雅兴。
因此,有时赏月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个人的心境。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情景交融的佳构,明月在他的笔下似乎也被赋予了生命,可以寄托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指的是明月,明月共赏,自可作为交流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了。苏轼的《中秋月》诗也有:"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着意,此会那可轻。均有中秋明月寄情、怀人的意思。
南宋赏月之风极盛,并衍生出赏灯的风俗。赏灯本是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但在南宋时,中秋节亦在空中或水面布置各式灯笼,以与皓月交相辉映,人们则在灯下或灯旁游玩嬉戏,饮酒赋诗,极富诗意。当然,这种风俗可以视为元宵节与中秋节交融的产物,后世中秋节赏灯的节俗并不普遍。
唐代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到了宋代,月饼花样增多,如《梦粱录》记载的"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苏轼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那时的月饼形如满月,包裹着酥油与糖,其基本制作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更多种馅。
赏桂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中秋季节,桂香沁人,加上古代就有月中桂子落人人间的说法,所以人们在赏月的同时,遥望月中桂树婆娑的姿影,扑面而来的不知是人间的桂花之香,还是明月中桂香,别有一番情趣。唐代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中秋月明,桂影婆娑,桂香悠悠,人们徜徉树下,感受月光的皎洁和静谧,享受桂花馥郁的芬芳。此时亲人团聚,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一种佳境。
我国古代中秋节还有观潮的习俗。观潮作为娱乐活动,起源较早,汉代已有相关文献记载。"广陵"指今扬州,"八月之望"即中秋,可见,当时已有中秋时节观潮的活动,但是还不及唐宋普遍、盛大。因地域限制,观潮主要流行于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唐宋时期,浙江观潮就极为壮观。中秋钱塘观潮,唐宋时已盛行,尤以南宋为最。唐代宋之问的《灵隐寺》有"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语、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苏轼的《中秋观夜潮》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身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些诗歌都栩栩如生地状写了中秋观潮的盛况,反映了唐宋观潮风俗的流行。
唐宋以后,中秋赏月、玩月似乎不甚奢华绮丽了,但习俗相沿不绝。尤其是在江南,每当中秋之夜,"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人影衣香走月明,碧天如洗晚风清。谁怜没柄团圆扇,曾照诗人送客行。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项节俗活动中,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日团圆节也。"南宋拜月风俗,焚香祈祷,男女不同,"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一重科举功名,一重美貌如仙,反映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唐宋以前,关于拜月的记载比较少见,但祭月之风已盛,且多与赏月联系在一起。明清这种风习更加盛行,多是十五日晚间家人团聚,等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最简单的是"徒手"的望空(朝向月亮)而祭,有的则将刻有桂殿蟾宫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作神位,更有用月光马儿(一种纸制祭品,约二三尺至八尺,顶上有两面旗子,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祭祀结束后,与纸扎元宝、纸钱一起焚化)作神位的。焚香礼拜后,撤供,焚月光马儿,或分食团圆饼。
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欢度中秋佳节采用的方式,足见其渊源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中秋赏月、吃月饼、拜亲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中秋夜,合家团聚,饮美酒,赏明月,品月饼,聊家常,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温馨。或闻桂花之芳香,或观海潮之消长,或赏秋菊之淡雅,或忆月宫之神奇,或觅天体之奥秘,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将中秋节的诗意和科技、求美和求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传统节日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