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迎春过大年
作者:刘继业
来源:中国孔子网客户端  2025-01-24

一进腊月门,体现盛京乡风民俗和浓郁亲情味儿的春节就快要到来了。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总要想起有关过年的那些民谣来。

“孩子孩子你别哭,过了大寒就杀猪;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小年儿是大年。”“大寒”,是农历的最后一个节气了。农谚说:“小寒大寒,又是一年。”过了大寒,就快过春节了。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为小年儿。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俗称过完大年,即春节。

过年的民谣还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四,写对子;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腊月二十八,剪窗花;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做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拜个年,磕个头,祝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都活到九十九。”“灶王爷上天”,即祭灶。“写对子”,就是写春联。“蒸馒头”,是年三十儿晚上祭祀祖先等用的。腊月三十儿这天叫“除日”,入夜叫“除夕”。白天忙年,夜间守岁。中午,就要把对联儿贴好,有些人家还要把“福”字故意头朝下贴上,借用“福到了”之意。在门楣、窗户上,贴上剪纸的红绿挂签儿和鲜艳的窗花。下午,除挂“家谱”和“三代祖宗码”之外,有些人家还要到坟上去迎请先人,回家过年。也有吹着喇叭儿来“送财神”、“送喜神”,讨个喜钱儿的。这之后,要在大门口儿横放一根“拦门杠”。院子里撒上芝麻秆等秸秆,踩起来噼啪作响,这叫“踩岁”。晚上,院儿里要挂上写着“福”或“吉星高照”、“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灯笼,各屋都要点灯,长夜照明。除夕晚,要格外小心在意,要防止打碎碗碟、家具,禁忌说不吉利的话,以祈福免祸。为了使小孩聪明,让他在盆里栽上一棵葱,为卜来年运气。在除夕夜这顿饺子里,有的包上糖块儿或铜钱,谁吃到了,谁就高高兴兴,喜气洋洋。新的一年,按“属相”本命年的,要穿红兜肚,扎红腰带,或是着红内衣、红裤头,以破这一年的悖运。吃饺子,是一家人除旧迎新的团圆饭,一般在午夜时。吃饭前,先到祖宗牌位前烧香磕头,随即燃放鞭炮接神。接完神,再按辈分长幼,拜父母兄嫂,兄弟姐妹互祝新喜,然后吃年饺子。吃完饺子嗑瓜子、吃糖果儿、做游戏……坐以待旦,这叫“守岁”。此时,有些人家不等天亮,就打着灯笼、火把,到邻里亲友家拜年去了。

还有民谣道:“三十儿晚上满屋走,大年初一满街扭”。“满屋走”,因旧日多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各宗支的小辈儿们,要挨屋给长辈去磕头拜年。“满街扭”,是过年时人们喜气洋洋地走上街头,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

这些民谣,把旧时过年各家各户欢快、忙碌的情景,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并把那浓浓的“年味儿”及饱和的亲情、乡情渲染的淋漓尽致。那热闹非凡、色彩缤纷、欢腾鼓舞、激荡人心的过年场面,营造出一道道、火爆爆,望一眼都使人心醉的盛京人文景观,酿制出犹如甘露一样醇美的沈阳乡俗民风。

(作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广委员会副主任 刘继业)

责任编辑:解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