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时代·荀子︱善良和真诚是一个人最好的底色
作者:王杰
来源:博览新闻  2025-04-18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2篇《修身》篇。

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圣人承载着儒家思想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无缺,与常人截然不同吗?他们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像荀子所言,依旧是恶的?

圣人与常人:本性有别吗?

在许多人看来,圣人是不同于常人的存在,他们的智慧、道德修养与生俱来,仿佛天生具有崇高品格。然而,荀子在《性恶》篇中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无论是圣人尧舜,还是暴君桀纣,抑或普通百姓,他们的本性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恶的。荀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不同,不在于生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于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他进一步解释道,所有人的自然本性,都会受到生存本能的驱使,追求个人利益、享乐和满足感官需求。如果放任这些欲望不加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在荀子的逻辑中,人之本性若无后天规范与教育,就会走向贪婪、争斗和混乱。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圣人如何超越本性?

既然圣人和普通人一样,生来并无本质差别,甚至他们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为何能够超越普通人,达到令人敬仰的境界?荀子在《性恶》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涂(通“途”编者注)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意思是说,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只要能不断积累善行,长期坚持,也可以成为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强调,圣人的伟大,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就是道德完人,而是因为他们通过严格的自我修养,克制本性中恶的倾向,最终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他进一步提出:“可以为禹者,而不为禹者,非天也,人也。”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愿意努力。

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圣人的神秘感,指出圣人的成长道路并非不可企及。他们的道德与智慧,都是后天不断学习、修为的结果,而并非天赋的。

如何向圣人学习?

既然圣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那么普通人是否可以学习?对此,荀子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虚心求学,积累善行。荀子认为,学习是改变人性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接受道德教育,理解礼法的内涵,才能克服本性中恶的倾向。

专注修身,持之以恒。只有专注于道义之上,并长期保持精进的态度,才能逐步领悟深层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品格。

实践礼义,以身作则。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礼义,要学思行结合。通过一言一行的积累,让道德成为自身的习惯,最终内化成个人的品格。

荀子强调,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的过程。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堆积而成。

荀子与孟子的分歧:

性善与性恶之争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提出“人性本善”。二者的核心分歧在于: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这些都是善良的萌芽,若加以培养,就能成就完美人格。孟子认为善需要被引导。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若无礼法约束,便会沉溺于欲望,导致混乱。荀子认为恶需要被矫正,教育与修养才是人向善的关键。尽管二者出发点不同,观点对立,但他们都强调了后天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讲,他们则是殊途同归。

荀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荀子的圣人观给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第一,突破了“天赋论”,相信后天努力的重要。荀子强调,人的成功不依赖天赋,而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养所得。这对现代社会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但若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荀子的“以礼化人”思想,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

第三,圣人并非遥不可及。荀子告诉我们,圣人并不是某种神圣不可企及的存在,而是任何愿意努力修养自己的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涂(通“途”编者注)之人皆可为禹”,这种思想,为普通百姓成贤成圣指明了方向。

结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荀子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圣人的神化,他告诉世人,圣人并非生而圣,而是学而圣。他的思想充满现实意义,让人们明白,成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修养得来的。圣人的道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责任编辑:宫英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