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时代·荀子丨人之初,本性究竟是怎样的?
来源:博览新闻  2025-05-09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23篇《性恶》篇。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孟子坚持“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扬雄主张“人性善恶混”,韩愈有“性三品”说,张载则区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在这些观点交锋之中,荀子的“性恶论”尤为独特。他对人性的定义,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生而为人,人性究竟如何?让我们从荀子的视角,深入探讨这个千古命题。

孟子的性善论:人天生有向善的萌芽。

在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即:

恻隐之心——见他人受难而生怜悯。

羞恶之心——见不义之事而感到羞耻。

辞让之心——懂得谦让、不独占利益。

是非之心——能分辨对错,判断善恶。

孟子用“孩童入井”的故事来证明性善论:若看到孩子掉进井里,人们都会自发地产生惊恐和同情,而非想着是否有利可图。孟子认为,这种善端是人性本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换句话说,人天生具有善的潜能,只要后天培养,便可成为君子。

荀子的性恶论:人性若无教化,便趋向混乱。

与孟子不同,荀子在《性恶》篇中提出,人性天生是恶的,善良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的主要论点如下:

人天生趋利避害,贪图私利——若没有道德约束,人们会为争夺利益而冲突不断。

人天生喜好感官享受——人喜欢美色、音乐、奢侈享受,若不加控制,社会就会陷入淫乱与混乱。

人性若任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失序——如果听任人的本能去发展,社会就会充满欺诈、争斗和暴力。

荀子强调,人性就如饥饿时想吃饭、寒冷时想取暖一样,贪婪、欲望等都是自然情性。因此,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教化和法律约束,人性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善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塑造而成。

孟子与荀子的对立,真的不可调和吗?

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看似截然对立,实则只是观察人性的角度不同:

孟子强调人的善端,认为人性中固有向善的潜能。

荀子强调人的恶倾向,认为若不加约束,人性会导致混乱。

二者都认可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培养人性中的善端,使其发扬光大;荀子则强调通过礼法约束人的恶念,使其向善发展。两者并非根本对立,而是着眼点不同。

性恶论的现实意义: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与制度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礼法的约束:

通过教育,培养道德修养——没有经过教育的人,不懂得礼义,容易放纵本能,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通过法律,规范人性恶的一面——即使是最聪明的人,若缺乏法律约束,也可能作恶。因此,国家必须有严格的法律来维持秩序。

社会秩序的建立,依赖后天的制度建设——孟子认为仁政可以感化人心,而荀子认为,只有严格的法律和规范,才能真正约束人性。

为何孟子与荀子对人性观点不同?

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他看到的是人性向善的一面,因此提出性善论。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彼时战乱不休,人性中的恶被暴露得淋漓尽致。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若无礼法约束,社会必然走向崩溃。

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反映的是他所处时代的现实——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社会,人性就会被欲望驱使,最终导致混乱。

总结: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的良知,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人性的欲望。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性本质上是复杂的,既包含善良的一面,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结论:

人性并非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可塑的。

后天的环境、教育、法律,会决定人性向哪个方向发展。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启示:

荀子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治理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如果完全放任个人自由,而没有法律、道德和教育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因此,我们仍然需要:

重视教育,培养道德修养——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完善法律,规范社会行为——没有法律的约束,人性中的恶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向善的发展——孟子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结语:孟子和荀子的智慧,依然照耀现实。

千百年来,人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与荀子的讨论,虽然已有两千多年,但仍然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如何引导人性向善,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性的塑造,最终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努力。

责任编辑:宫英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