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下江南
作者:王力丽
来源:中国孔子网客户端  2025-05-15

金黄色的蒲公英花在杯中慢慢绽放,富饶的阳光穿透一层层的玻璃,金光点点,在火车的晃动中,似漫舞的小精灵摇曳生姿。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从济南到苏州,从北方到南方,车窗外的油菜花开了,浓浓淡淡的绿意扑面而来。2500多年前的子游是否也是这个时节,从鲁国回到他的故乡常熟。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言偃出生在春秋时期吴楚争霸的动乱之际,父母期望战争结束,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所以给孩子取名偃,偃的意思是安定、停息之意,有偃武修文的期许。游的意思是流动、不固定。古人取名,名和字同义或近义,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也有名与字相反或相对,是一种平衡,言偃即是,流动与停息,相远又相近,有一种辩证的哲思,就像言偃的一生。

一、

动车风驰电掣般过了徐州、蚌埠、南京、镇江、常州,快到无锡了。

啜一口灿烂而明亮的蒲公英汤液,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在我眼前跳跃、回旋、飞翔,这是春天的景象,蒲公英带着梦想随风起舞,一路上留下它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年复一年,继续追逐着风,沐浴着雨,风雨兼程地赶路,把种子传播到更遥远的远方。

年轻时,22岁的子游北上鲁国求学,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一位南方人,他跟随孔子游历,一直在“游”,一生践行“游”的精神。孔子去世后,29岁的他为老师守墓三年,并和其他孔门弟子共同完成编辑了《论语》。至此,他像蒲公英一样飞来飞去,传播着生命的火种。36岁,在鲁国传道讲学;37岁在楚国传道讲学;38岁至40岁,在卫、魏、晋国传道讲学;44岁回到鲁国继续传道讲学。他走走停停,就像他的名与字,就像在驿道行走的赶路者,见到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意味着停住。子游游走在中原的大地上,停留在各国讲学,然后继续行走,继续停留讲学,传授孔子的儒家思想,“郁郁乎文哉!”最终形成了子游氏之儒学派。就像蒲公英从来不停止撒播它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发芽。

“无锡东站到了,请各位旅客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车。”

此时,我感觉自己像一颗飞翔的蒲公英,准备落地了。

子游在他61岁时,返回故乡,那时吴国被越国打败,故乡叫做越国了。子游就像游子一样漂泊半生后叶落归根,但此时的他不同于彼时的他,带着真诚的信仰---老师的嘱托“吾道其南”,肩负着重任和使命,以纯粹与坦然的姿态把孔子思想带回江南,“偃”在故里,教化吴地之人。

吴国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王国,在无锡的梅里古镇,在梅里遗址博物馆,在保留的挖掘现场,看到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上,有残破的凹型或陶罐檐边陶片和碎裂成拇指大小的瓷片,那是当年泰伯在荆蛮之地创建的国土上生活的人们的场景。

二、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吴”的故事。

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主动让出王位,放弃继承权。他带着弟弟仲雍,从陕西宝鸡的岐山不远千里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称:“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也就是梅村。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文明和农业技术,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使得江南文明在这里发展起来,建立了吴国,泰伯从此成为吴国的始祖,江南地区吴文化的开拓者, 因此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以后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盛世周朝。

泰伯和仲雍从北方来到南方,是不是也像蒲公英一样,带着生命的基因和希望的种子穿山过川,一路南下,落在荒芜的荆蛮之地,建“勾吴”国,筑“泰伯城”,造墙建城,有了三千二百多年前江南地区的最早城墙。他们断发文身,入乡随俗,带领当地人一起开荒种地,变渔狩之地为稻田;推广养畜、耕种、制器等技术;挖河通水,兴修水利,开凿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渎,又叫伯渎河,现在还在正常应用,世代受益。

现在梅里古镇泰伯庙,就是为纪念吴国始祖泰伯而建,庙内有泰伯塑像,高贵典雅,有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至德殿等建筑,庄重古朴。泰伯庙内拥有“勾吴”古国24代君王和历史人物塑像,像我们熟悉的吴王夫差、季札、伍子胥、孙武等,展示了吴国从泰伯建立到吴国灭亡的历史过程,是一部中国吴文化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吴文化的传承,彰显泰伯开拓与谦让精神。所以泰伯庙又称至德祠、让王庙。在泰伯的家乡陕西岐山及吴山等地都有泰伯庙。

为纪念泰伯的历史功绩和伟大贡献,无锡不仅有泰伯庙,还有泰伯墓、泰伯陵、泰伯井,以泰伯或伯渎河命名的中小学、幼儿园、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中心数不胜数。无锡在泰伯生日的那天—农历正月初九,举办泰伯诞辰庙会,其实泰伯庙会的由来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已延续千年,其核心是对吴文化始祖泰伯的纪念与祭祀,并逐渐演变为兼具民俗、商贸和文化功能的盛大活动,如今已列入世界非遗,形成一种有影响力的泰伯文化。

我们在泰伯庙,与苏州同仁,一起举办苏鲁论语会讲活动。山东财经大学的王蔚教授与无锡吴越王钱鏐第35代孙钱锦国先生,畅谈学论语的感受和体验,不少游客驻足旁听。

走在梅里古镇,伯渎河贯穿古镇,河上的桥梁有四座主桥,无一不和泰伯有关,望虞桥,纪念泰伯想念弟弟仲雍的;三让桥,“三以天下让”;至德桥,孔子称赞泰伯“可谓至德也矣”;孕吴桥,顾名思义,泰伯建立了吴国。还有河道纵横上的诸多小桥,如怀岐桥,怀念家乡;梅花桥等,都有泰伯的影子。

清晨的伯渎河清澈明亮,岸边有人在摘豌豆,一打听是河南来的,已经在这儿结婚生子十多年了。水边的豌豆花,白色的裙边舒展着,留下水中蹁跹的倒影,饱满的豆荚含羞的藏在叶下,像怀孕的少妇,一朵鲜艳的黄色小花在白色的豌豆花中横空出世,形似小太阳的蒲公英赫然入目。

三、

子游学成归来,他显著的文学成就被后人列入“孔门十哲”,这个“文学”的概念不同于现在,涵盖着诸如写文章、吟诗歌、明典籍、熟礼节、懂音乐,文学就是博学。在上海的奉贤、湖南的株洲、江苏的苏州、常熟都有纪念言偃的言子祠,唯独常熟的言子祠在文庙内,是中国唯一一处在文庙区域内单独设祠祭祀孔子弟子言子的建筑,孔子桃李满天下,言子是值得老师骄傲的学生。

子游回到了常熟,继续传播儒学,在信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开办私学,广收门徒,将孔子的教诲传授给当地的学子。他一生都在停留与游走之间徘徊,为南方留下了一份文化脉络。他就像一颗白色绒球包裹着种子的蒲公英,借助风的力量,飞到一个新地方,从而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我们在参观文庙和言子祠时,正遇上四五岁的童蒙拜师仪式,幼童们穿着学子服,一板一眼有模学样地跟着老师学习,薪火相承的种子破土发芽,恍若当年的子游向老师行拜。

子游回来了,成为言传身教的老师,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在常熟及周边江浙沪一带,以礼乐教化乡民,以自身的坚持和纯粹传道讲学,吴中弟子数以千计,后世尊他为“南方夫子”,整个影响了江南地区的文化。他在东海之滨海隅开设学馆,从此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子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还修建了“言子祠”。该地在正式置县时,取县名为“奉贤”,“奉言子之贤”,以此表达怀念之情,这就是今天的上海市奉贤区。最后一次讲学,是在他63岁暮年之际,从常熟横渡黄浦江到上海奉贤。64岁,言子在虞山故里传道讲学中病逝,并葬在虞山东麓的半山坡上。但言子的思想和学说在江南的影响力绵绵不绝。

我们“齐鲁论语研学”一行到虞山,因吴人初祖周文王的伯父虞仲葬于此,故名虞山。走过言子墓道,墓道尽头即为罗城(俗称“大坟圈”),来到半圆形的言子墓(俗称大坟圈)前,罗城内有明崇祯九年(1636)所立“先贤子游言公墓”石碑一通。墓之封土、祭台皆存。

我们一起行拜谒礼,苍郁的大树像守墓的卫兵。人们走后,墓地寂静下来,我围着墓地慢慢走着,风轻吹着树叶,似乎能聆听到言子的谆谆教诲,关于“行孝必敬”;关于处事的哲学“行不由径”;关于与人相处的秘笈,“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吴。”不远不近,甚得中庸之道;关于教学的问题,甚至关于丧葬的事宜。

“上来了,上来了。”一群小学生喧闹着跑到墓前,一位戴眼镜的高个瘦削的老师赶了过来,先让孩子们肃静,接着讲起了言偃如何北上拜师学习,又如何南下“文开吴会”,嬉笑的孩子们安静了,认真倾听着,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一个开阔浩荡的精神世界,满目山川,华枝春满,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文开吴会”呢?

来到虞山脚下的“言子小筑茶室”,据说虞山周围有数百家茶馆。一边是虞山沉重的历史,一边是市井安逸的生活,历史在百感交集地喘息着,草木的茶香韵泽着干渴的喉咙。这是一个露天茶馆,枝叶茂密的楸树把一个个茶台遮挡的阴凉清爽,有喝茶打牌的,也有嘻哈聊天的,可以自带茶叶喝一天(10元/人),热水不限,那些自带零食水果的大姨们,磕着瓜子,品着清茶,聊着闲呱,悠闲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就在浓阴蔽日的树下,开始了齐鲁论语的研读。

责任编辑:张晓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