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以中国古典神话为底色的动画电影,它在延续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辉煌的基础上,为2025年春节假期贡献了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哪吒之魔童闹海》表达的虽然是当代的视听艺术和价值观念,其人物塑造与叙事逻辑却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影片对哪吒个人成长线的处理与儒家“三达德”息息相关,而其情感线处理又与儒家“五常”伦理相呼应。该影片通过现代叙事手法,将儒家修身理论转化为现代人格成长的精神密码,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创新性诠释。为回应这一文化热点,本刊特推出专栏文章,从儒学角度对这一现象级电影作深入分析。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爆火不是偶然。它以风趣感人的故事情节、精美高超的动漫特效、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等,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哪吒2》以幽默的语言、绚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站在儒家文化视角,我们可以发现,“知”“仁”“勇”对哪吒的成长过程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庸》将“知”“仁”“勇”称为“天下之达德”,“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强调“三达德”对修身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三达德”,可能就没有哪吒的蜕变和重生。
《哪吒之魔童闹海》宣传海报
一、生命修养之路
《哪吒2》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情感丰富、不断成长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原型虽是神话人物,却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让观众内心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哪吒欢乐而艰辛的生命蜕变过程,看似离奇荒诞,却与人的成长心路有着相似处,某个瞬间让人心有戚戚焉。哪吒的成长历程合于人的普遍生命进程,与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有相通之处。
哪吒的成长是一个由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修身过程。因为魔丸的身份,起初哪吒对自己并不认可,多次自言“我不是魔丸就好了”;甚至因为他人的评价产生了容貌焦虑,自认貌丑,连特别想见的亲哥哥都不敢去见。这时的他是不自信的,乃至是有些自卑的。他关注他人的看法,想要改变容貌,想通过修仙改变身份,以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经过一系列的磨难与挫折,哪吒不断自我省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殊和可贵,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发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呐喊,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影片以哪吒视角呈现了一个人从不自知到自知再到自信的成长过程。这既可以给那些或走过、或面临、或将要踏入成长之路的人们以心灵的共振、慰藉和启示,也在有意无意间使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得以具象化。
哪吒的成长是一个由本能躲避到改变困境的自强过程。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早期的主要生命状态是逃避、躺平,偶尔以惹是生非引发关注。经过天雷之劫,他获得了重生,担当和勇气也在提升。为复活朋友敖丙,他主动接受成仙考核。面对父母遇难、陈塘关被屠,他愿意用生命来复仇。为了让众多生命能存活下去,他发出“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誓言,不惧与树大根深的旧势力抗争。由退缩自保的孩童,到保护亲人朋友的勇者,再到拯救苍生的英雄,哪吒这一系列志向、能力、境界的转变与提升,类似于由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修养路径。
二、“三达德”的内在支撑
哪吒由令人头疼的“熊孩子”转变为济世大英雄的修养之路,靠的不是乾坤圈的外在约束,而是在爱的滋养和呵护下,爱的觉醒与智勇的提升。这些爱有父母的慈爱、敖丙的友爱、太乙真人的师长之爱和陈塘关百姓的敬爱。哪吒在爱中成长起来,反过来更加孝敬父母、爱护朋友、关爱百姓及苍生。这些是儒家仁爱的具体表现,是“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的呈现,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的保障。
(一)仁者爱人
“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爱是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李靖愿以自己的命换取哪吒的命,殷夫人用生命守护哪吒,东海龙王用自身龙鳞为敖丙织成万鳞甲,这是天地间伟大的父母之爱。“为人父,止于慈”(《大学》),慈爱是人的本能之爱。慈爱是原始、真挚而无私的爱。慈爱不仅是物质上的养育,更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关爱。天元鼎中,殷夫人知道自己生命将尽,为了给哪吒最后一个拥抱,她决绝地放弃了多存活一会儿的机会,忍着被哪吒身上的刺刺伤的剧痛拥抱哪吒,告诉他:“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感人的画面将慈爱的含义立体地呈现出来,直击人心。慈爱是爱孩子本身,而不是爱他们的成就;慈爱是欣赏他们的优点,也接纳其缺点与不完美;慈爱是完全的信任,始终与他们站在一起,是在困境中全力的支持与托举。父母这些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予孩子无尽的温暖、安全与力量,成为他们心底的靠山与生命的底色,成为他们面对困难的底气与勇气。所以,哪吒即便魔性十足,也可以走向善,将魔性、戾气转变为善念与爱意,使生命发生蜕变。
“慈”在古代被列为人伦之义的首条,“何谓人义?父慈,子孝。”(《礼记·礼运》)父母用慈爱滋养、点燃了孩子的爱,“爱出者爱反”(贾谊:《新书·春秋》),孩子自然也会以爱与敬回报父母,这就是孝。慈爱是孝的基础,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形成了爱的循环,生生不息。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是将孝作为实现仁的根本途径。哪吒对父母行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行仁的基本路径。
《哪吒之魔童闹海》宣传海报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李靖夫妇拼死保护陈塘关百姓,哪吒敬爱父母,自然也会继承父母之志,誓死保卫陈塘关百姓。“亲亲而仁民”(《孟子·尽心上》),哪吒将对父母的敬爱推延到陈塘关的百姓身上,实现了仁爱的扩展与升华。由慈爱到孝敬,再由孝敬到泛爱众人,这就是儒家为仁的修养路径。
(二)仁者必有勇
“勇”作为人的生命之能,是人行为的内驱力,也是一种道德能力。敢于打破偏见与不公的“勇”之精神在哪吒身上得到了充分呈现。哪吒的“勇”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变化,即魔性之勇、莽夫之勇、正义之勇。
哪吒最初具有的是魔性之勇,是六亲不认、善恶不分的好勇斗狠。它与荀子所言的“下勇”有些许相似处,“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荀子·性恶》),即不顾是非对错,肆意取胜。它具有强大的摧毁性,不仅危及父母,还将自身置于困境中。
哪吒之勇的第二个层次是莽夫之勇。为了给父母报仇,哪吒抱着“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的冲动,要与仇人同归于尽。莽夫之勇有一定的是非判断,但“轻死而暴”(《荀子·荣辱》),易因情绪影响失去理智,不顾生死,不计后果,具有莽撞性。
哪吒之勇的第三个层次是正义之勇。哪吒的呐喊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转变为“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这是从勇于做自己到勇于追求公平正义的升华。此勇类似于“士君子之勇”,“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荀子·荣辱》)。正义之勇是合于仁义的理智之勇,不因强权而改变,不计较个人利益。
哪吒由魔性之勇转变为正义之勇,是在父母爱的陪伴与托举下得以发生的,是哪吒自我认知提升的结果,也是其内在仁爱之心不断觉醒的结果。“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持仁守义的人内在必有勇德,必有浩然之气。“勇者无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的途径提升自己的勇之境界,增强勇往直前的力量,进而培养高尚的勇德。
(三)“三达德”的内在关联
“知”在哪吒身上表现得也特别突出。他可以很快学会太乙真人多年也没练成的变身术,可以用智谋战胜三大龙王和无量天尊,战胜邪恶,维护正义。最终,“知”“仁”“勇”在哪吒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有了仁爱与勇气的加持,“知”上升为美善、无惧的“大智”。有了仁爱、智慧的指引,“勇”晋升为正义、理智的“大勇”。有了大智和大勇的支持,“仁”的水平与力量得到了升华、扩展。“知”“仁”“勇”三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或缺,“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在智慧、仁爱和勇气的不断扩充和升华下,哪吒的思想信念发生转变,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最终蜕变为刚毅、稳重、心怀苍生的英雄形象。
“知”“仁”“勇”作为儒家的“三达德”,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美德和品格。要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是非常难的,即便是孔子也自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论语·宪问》),承认自己难以长久做到这三者。《哪吒2》通过神通广大的哪吒,向观众展示了“知”“仁”“勇”的重要作用与践行途径。
三、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哪吒脱胎换骨式的外在转变是内在“知”“仁”“勇”品格不断累积与提升的结果,促使其转变的既有外在环境,又有偶然事件,但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才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这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身教重于言传。李靖对申公豹所言“一个好的榜样能改变他的一生”,直接点明了其教育理念。他与殷夫人较少对哪吒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他们心怀爱民之心,与来犯妖魔抗战到底。“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哪吒耳闻目睹,自然能生发出仁爱之心以及与不公命运抗争的精神。这告诉我们,父母希望孩子具有好的德性与德行,要先从修养自身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多要求自己,少苛责他人,孩子就会自觉跟随学习。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希望孩子成才可谓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李靖夫妇的初衷也是希望哪吒能以灵珠转世的身份封神登天,然而事与愿违,灵珠被申公豹调换,哪吒成了魔丸转世。李靖夫妇不得已放下望子成仙的期望,陪伴儿子修身养性,将哪吒引入正道。最终,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哪吒不仅成人,还成了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修养品德是所有人的第一要务,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儒家视野中,只有先成人,才有可能成才。当下社会,有的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学业,而忽视了其身心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重视。我们应该效仿李靖夫妇的做法,把孩子的身心放在首位,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
要引导,也要适时放手。自敖丙出生,东海龙王敖光便将振兴龙族的全部希望放在了他身上,为他规划好了一生。面对儿子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他最终把选择权还给了敖丙,并对他说:“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孩子幼时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与规范,而个人的成长关键还在于自己。“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知”“仁”“勇”的修养需要个人在不断的学习和践行中提升,在挫折困难中磨砺自己的心性。唯有如此,“知”“仁”“勇”的道德品格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用爱守护、引导示范的同时,也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做自己。
《哪吒之魔童闹海》宣传海报
综而言之,《哪吒2》把哪吒成长蜕变的历程通过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演绎出来,它在构建玄幻多彩的神话世界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多重解读空间。哪吒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对亲人及陈塘关百姓的关爱之心、对天庭旧秩序的反抗构成了自己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正是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具体呈现。
作者简介:(作者系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