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十二章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积,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有子说:“礼的作用,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以和为可贵。过去的先王治理国家时,最宝贵之处就在这里,所以他们大事小事都做的很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为恰当而恰当,不用一定的规范来节制它,也是不可行的。”我们只就“礼之用,和为贵”讲些故事。
战国后期,魏,楚、齐几个大国相继衰落下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国家强盛起来,当时秦国更强。赵惠文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楚人卞和为此壁丢失了两腿,楚文王派人剖开,得此宝玉)秦昭襄王派使者到赵国见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换此宝。赵国君臣知秦国不讲信义,又不敢不给。宦官头目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可当此任。
蔺相如到了秦国,献上玉璧,秦王、大臣、后宫不停地把玩,秦王却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说:“玉上有瑕,”要到手以后,依柱大呼,说秦不讲信誉,要与玉同碎。秦为护玉,拿来地图,说给十五城。蔺说来时赵王斋戒沐浴五天,秦王也要如此。他却派人偷送回国,五天后秦王要璧却不给城,蔺据理反驳,秦王不得不放他归国。
秦王为了报复,四年后约赵王渑池相会,蔺随往。宴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赵王忍气鼓后,秦王叫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即上前,令秦王击缶。秦王不干,蔺以死相拼,秦王击后,蔺叫赵国史官记:某年某日赵王令秦王击缶。
渑池会后,赵王回国拜蔺为上卿。老将廉颇不满,屡次在路上羞辱蔺,蔺均忍让躲避。其门客气坏了,问他为何这么懦弱。蔺说:“秦国惧赵国,为了赵国将相团结。我连秦王都不怕,还怕老将军廉颇吗?”京剧是廉颇说明后,廉颇大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十年之内,秦国不敢打赵国。
另一次“和为贵”的典型要算魏孝文帝改制了。
东汉,三国之后,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园。当时中原汉族文化先进,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相对落后。但作为游牧民族,却军事力量强。公元386年,魏道武帝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后,三传到了魏孝文帝(拓跋宏)。其祖母冯太后有一半汉族血统,自小便以汉族的道德教育地。他在十二岁时便为父吮痛,成为古代孝亲的典范。他在其祖母冯太后帮助下,进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均田制,从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108姓为汉姓(如“拓跋”改为“元”),改革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改服饰、语言,提倡鲜汉结婚。参考汉制制定礼仪,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此改革加速了中华民族大融合,使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中起到重大作用。是一种大“和”的行为。
中华民族经过五次大融合:一次是原始社会,黄帝、炎帝、蚩尤等族融合;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多次战争交往融合;第三次是魏晋南北朝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融合;第四次是宋、辽、金、西夏、元融合,第五次是清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族融合。经过五次大融合,形成今日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他要将礼坏乐崩春秋的观念变作和谐、有序的社会,他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也是立足于和谐。“礼之用,和为贵”正说明人们在社会上,执行各种规定,进行各种活动时,都要依照“和”的原则,事情才能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