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四章记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食不要求过于饱足,居住不要求太安逸。对工作却勤劳敏捷,说起话来要谨慎,向有道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如果这样,就可称作好学的人了。”
我们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来说说。先说苏秦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西方秦国力量渐强,打败了战国初年的强国魏国,山东六国都感到恐慌,于是采用了苏秦合纵的政策。
洛阳人苏秦,少有大志,努力攻读文献,一心要干出番大事业来。他曾想见周天子,但无人推荐。到秦国想见秦惠文王,被客客气气地回绝了。在秦国碰钉子后,还给秦惠文王写信,仍旧不理他。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盘缠也花光了,只好穿着破旧的衣服回了家。
苏秦狼狈的样子回到家后,遭到父亲狠狠地一顿训斥。妻子坐在织布机前,头也不抬,嫂子不给他做饭,一家人不理他。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苏秦,决心努力学习兵法,认真揣摩天下大事,日夜苦读。当夜里苦读,累的睁不开眼时,用锥子在大腿上扎一下。就这样苦苦用功一年多,熟读了兵法,把各国的形势揣摩透以后,又出去了。
苏秦先到燕国,又到赵、魏、韩、齐、楚六国,向他们大讲联合抗秦的好处,建议成立一个组织,共同对付秦国,这个活动叫“合纵。”公元前333年开会时,他自己当上“纵约长”,同时挂上六国相印。
苏秦的奋发行为,告诉人们:要想干成点事业,就不要怕艰苦,不要讲吃、穿等生活条件,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
人们常说“头悬樑、椎刺股”。“刺股”是苏秦,“悬樑”是孙敬。
汉朝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孙敬,自幼好学。家贫无力买简帛,只好向别人借来阅读,读后要还,难以记录和复习,便采集一些较粗的柳条,把字写上编在一起,日夜攻读。夜里读书困乏,便用绳一头系到梁上,一头系上自己的头发上。学习间长瞌睡时,一低头就痛,可驱逐困意。后来成为一位饱学之士。诗人李商隠曾赞扬他“悬樑曾苦学”的精神。
古代赞扬好学者常说“囊萤、映雪、负薪、挂角”,都有具体所指。
“囊萤”:晋朝車胤南平(湖北公安)人,其祖车浚为会稽太守,为官清廉,荒年时将家财散给穷人,到车胤时已很穷。他谨遵父、祖遗教,酷爱学习。夏日买不起灯油,捉来一些萤火虫,放入纱袋内,借光读书。虫死了再捉,反复学习,学问大增。当时文人聚会时“无车不乐”。日后官至征西长史、护国将军、吏部尚书。
映雪:晋洛阳人孙康,家贫,无钱买灯油,冬日借雪光读书。先在门内,后穿厚衣在门外。为防冷,一面走,一面读。为了读书,不喝酒,不下棋,不参加宴会。日后官至御史大夫。为官清廉,被人称道。
负薪:西汉吴(苏州)人朱买臣,年轻时家贫,靠上山打柴卖钱度日。柴担上常挂书,路上读、背。妻子不理解常讽刺,后改嫁,他仍不受影响。他善词赋,尤精《楚辞》。因他德才兼备,汉武帝令他作会稽太守,日后出使西南夷,立功异域。官至主爵都尉、丞相长史。
挂角:隋朝京北(长安)人李密,曾任煬帝宿卫,后辞职读书。一次骑马路过缑山,牛角上挂着《汉书》,被大臣扬素看见,认为是奇才,令儿子扬玄感与其相交。日后参加瓦岗军反隋,称魏公。隋亡后佐唐王,唐建国后,拜光禄卿。
映月:南北朝南齐江泌,考城(河南卫辉)人,家人以卖木履为生,买不起灯油,映月读书。月移,扶梯子上房读书。此人有学问,孝父母,被人称“江巨孝”。后被南康王请去为其太子琳的侍读。
以上是为了学习,不讲吃、穿、住等生活条件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朝霍去病。他打匈奴立了大功,汉武帝要给他盖府第,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做法成为后世有志为国之人的榜样。
儒家的特点是积极入世,努力治世,以天下为已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完成这样的大事业,就要具备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孟子说“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就要从各个方面锻炼他、磨练他、考验他。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奋发图强,才能干出大事业来,幸福是奋斗得来的,那种只知养尊处优,不耐艰苦,蜗居到安乐窝里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