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七章记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说子女对父母不只供养,也要孝敬,不然,和喂个狗和马有什么不同呢?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左传》中记“黄泉见母”的故事正应此说。
郑庄公名寤生,出生时候难产,他母亲武姜受了惊吓,从小就不喜欢他,喜欢他弟弟段。他当了国君以后,把弟弟段封到京城。段为了向他争权,不断积聚粮草,准备武器,训练军队,打算向庄公夺权,还安排他母亲武姜作内应。郑庄公在鄢地大败共叔段,果断地平定了这次叛乱。平叛后,怀疑叛军为何一度得手这么容易?原来自己的母亲作了内应。经此一事,他恨透了母亲,一怒之下,便把她发送到颖地看管起来,并且发誓“不到黄泉,决不相见”。
母子亲情,总不是容易割舍的,郑庄公孝心不时萌发。过了几年,郑庄公思念母亲,对自己当年的誓言有些后悔。他在一次和大臣颖考叔吃饭时,颖考叔有意留下一块肉,问他为什么?颖考叔说是带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长叹一声,说:“我也有母亲啊!但是不到黄泉,便不能见面了。”向他表示自己也有思母之意。颖考叔说这事容易。黄泉不一定指人死后的地方,你可以派人掘一个地道,挖到泉水为止,然后和母亲在地道里相会,不就是黄泉见母了吗?郑庄公依此来做,见到母亲,母子见面,抱头大哭,接着把母亲接回宫中,继续奉养。
这一故事,说明对父母孝的一项重要表观就是敬。郑庄公的母亲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也不把她当罪犯、当敌人对待。仍然对母亲尊敬如初。
对父母尊敬的故事很多,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汉高祖刘邦,早年是个狂荡不羁的人,起义反秦战争中,对儒生很不礼貌,看不起儒家。但当上皇帝后,却令叔孙通定朝仪,一切制度规矩按儒家的办。他五天按时看望父母,说“我在外是一国之主,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应该拜见父母。”一次去见父母时,见父亲正在扫地,马上制止,第二天在朝廷里宣布父亲是比自己高的“太上皇”。从此定下汉朝“以孝治天下”的规矩。为使父母开心,还仿效老家建了“新丰城”。迁来一些当年的老乡,使父母精神愉快,体现出自己的孝心。
孝亲主要是瞻养父母和尊敬父母。瞻养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必不可少,人人都有自尊心,子女对父母就要敬。不但要尊敬,还要热情,不要冷漠地对待父母,更不要像被迫执行任务似的对待父母。有的子女嫌父母在跟前唠叨,把父母送进敬老院,又不及时去看望,自然伤了老人的心。敬老院中生活再好,子女不及时看望,老人也不感到幸福。有人嫌农村的父母不卫生,很少去看望,也不让孩子去看奶奶爷爷,伤了老人的心,更是不敬的表现。孔子说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在家里养条狗、养匹马,有什么区别,温文尔雅的孔子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对那种不尊敬父母的人的憎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