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十五章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只学习不思考,那算白学了;只思考不学习,便思考不下去了。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又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是学与思的典型。
孔子是中外古今最爱学习,最会学习,学习最有成的一位学者,在许多古代典籍中,他最爱读的是《易》。《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古时说远古的伏羲作八卦,周文王被纣王囚于羑里时作六十四卦,用这些卦表现宇宙万物的兴衰,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孔子深深为《易》中关于宇宙世界及人世间各种变化精妙的道理所折服。读起来常常连吃饭也忘记了。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孔子每想起来,忧心如焚,但每当读起《易》来,被书中的哲理深深吸引,满腹忧愁都烟销云散了。古书上还记着这样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孔子心中烦闷,为天下大乱而忧愁,几天来一直闷闷不乐。后来读了《易》以后,忽然心胸开朗,思想痛快。原来《易》书能解开人心中的疑团。后世《圣迹图》中“读易有感”就画的这件事。孔子读《易》一直到老年,那是他已老态龙钟,须发皆白,弟子们都感到老师已衰老了,但孔子一读起《易》来,马上精神振奋,和年青人一样,不觉自已是老年人了。
春秋时期还没有纸,文字写到竹简上,再用牛皮条(韦)把竹简一根一根的穿起来,串成一部书,叫做书简。读的时候,把成卷的书摊开,读完再卷起来用绳子捆好。《易》书文句虽很简短,但内容却十分深奥,读起来要很好地体会,反复地读,把竹简翻来翻去,孔子因为读的次数多,一次次地把牛皮绳(韦)翻断。断了接上,再读;再断了,再接上再读。那种勤学的精神,令人十分感动。
孔子晚年感慨地说:“老天爷,你再叫我多活几年,我再好好地读《易》,就可以少犯错误了。”孔子的好学精神真是古今少见。其学后思的精神对人更有启发。
东汉学者王充,浙江上虞人,自小失去父亲,长大后进入京师的太学,拜班彪为师。他自小酷爱学习。家里无书,向邻居家借,几家邻居的书都叫他借完了,便到市场上的书市中去看书。有时,一看一天,直到人家关门才被赶走。他看书十分专心,很多古籍都能背了下来。日子长了,诸子百家、许多学派的书都能领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阐发自己的观点,写出八十五篇《论衡》。此书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提倡难物论、无神论。他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元气”,反对风水、符瑞、祭祀、求雨。认为人死后不会成鬼,鬼乃是人的幻觉,他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认为知识是由感官接触外面得来的。他反对“命运”说,批判“好珍古不贵金”。三十余年写成此书后,被当时人认为是“异端邪说”,但却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一部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过去农村中有一种“冬烘先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却不懂意思,不能给别人讲,更不能用于实际,是“学而不思”。有的人就这么一点学问,还过了时,没有任何新东西,还一遍遍地卖弄。也有一种人,光把上级的文件、指示念一遍,鹦鹉学舌一样往下传,是“思而不学”,都不对。应学后思,为了多思、广思、深思、就要学。学一思--学--思,如人走路一样,双足交叉前行。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本世纪初,台湾来了一位所谓专家,搞国学读经。此人总的一句口号叫“小朋友,跟我读”。他告诉别人“只要会拼音,阿猫阿㺃都可以教读经。”他开发了一台“复读机”。上面的广告词:“最好的读经老师不是人,而是复读机。或者说是能按下复读机开关电纽的人。”他说“从小背经典,不用讲解,长大后在生活中突然想起经典中的句子,自然会培养君子人格,甚至成为圣贤。”......同济大学一位柯小刚先生找到他培养的一位读经十年的高材生,教她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别人。她说“宁死我也不干”,这是一种愚昧读经,野蛮读经。典型的“学而不思。”这种骗人的把戏,早已被人戳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