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十七章记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是最明智的事。”孔子对弟子这样说,自己也这样做。《列子·湯问篇》中记孔子的一则故事。
有一天,天气晴朗,孔子信步走出鲁国东门,到鲁国东部去散步。郊外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片田野美景,使久居城内的孔子感到心旷神怡。眼前许多花草树木,在书本上曾读过,有的外出采诗时曾接触过,也有一些根本不知道。面对着复杂的大自然,不由慨叹天下之大,自己知之太少。要很好地向各方面学习啊!
前行不远,在一座茅舍旁,看见两个小孩正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孔子走近前问“你们在争辩什么?
两个孩子见来了一位穿戴整齐的老人,反问道“你是什么人?”孔子说“我叫孔丘。”
孔子一通报姓名;两个孩子马上又惊异又高兴。那个瘦点的孩子说“您就是我们鲁国最有学问的那位孔夫子吗?听说你学识渊博。天上地上,无所不知,我们正争论一件事呢,请您评评理,哪个讲得对?”
孔子问“你们争论的什么事啊!”
胖一点的孩子说:“我认为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瘦一点的孩子说:“我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早晨离我们远。”
接着,各人摆出自己的理由。
胖孩子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大车轮。一到了中午,小得像个孟盆,谁都知道一件东西离找们近,看起来就大;离我们远,看起来就小嘛!”
“不——对!”瘦孩子抢着说:“太阳刚出来时,人们觉得凉苍苍,有些凉意。到了中午时,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靠得近觉着热,离得远觉着凉的道理吗?”
面对着两个孩子的争论,孔子听谁说的都有道理,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着这一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己如何对待呢?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能随意装懂。于是孔子老老实实地对两个孩子说“我也不知道。”
两个孩子对孔子的答复不满足,嘲笑他说“谁说您知识渊博?有些事您也不懂啊!” 其实,孩子嘲笑孔子不对,孔子正是实事求是地回答。
依现代科学来看,太阳中午离我们近。为什么早上大呢?那是光线折射出现的一种假象。孔子对两个孩子所提的问题不能回答是事实。不懂的事不要装懂,不要乱表态,这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
孔子曾说:“吾非生而知之,”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那种人。他说过“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其中的“生而知之”只是个虚构的命题,目的是要人们努力学习。学习时要实事求是的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绎史》等书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当地人有意为难他,说“孔夫子不是很有学问吗?这里有颗明诛,珠子里面有弯弯曲曲九个道道。你用线穿过去。如果穿不过去,别想走。孔子及几个弟子怎样也穿不过去,老老实实说自己不行。弟子们问到一个采桑女子,她说:“用蜜把明珠中的小孔灌满,然后用丝线把一只蚂蚁拴上,让蚂蚁吃珠内的蜜。牠一面吃,一面向前,把蜜吃光了,丝线也穿过去了。如果蚂蚁吃到中间不吃,就在他后面用烟来熏,逼着他向前,也能穿过去。”他们用这个法,果然把丝线穿了过去。这正是圣人也向百姓学习,不知为不知,这才是明智之举。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科技,新的概念,新的学问到处出现,自己不懂就要学习。有些学问,别人向你问起来,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装懂。你一时装懂,胡说一通,一旦戳穿,不仅丢你的人,有时坏了大事。因此,对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不但要向比你年长的人学习,向比你学问大的人学问,向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也应向你的晚生后辈、学生们学习。过去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学生一样超过老师。过去“三纲”中的“父为子纲”是儿子一切都要听父亲的,这句话不对。现在很多新事物,儿女们接受的快,老人就应向年青人学习。“父为子纲”应改为“父子相学”,老幼相学。老人们,老学者,老领导,应老老实实向实际学习,向工农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实事求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才能不断进步,跟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