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记第二十章记季康子向孔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说:你对待百姓的事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会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也是一种忠的表现。在鲁国,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的大夫孟孙氏,很喜欢打猎。有一年秋天,他带着一帮人外出打猎。忽然发现前方树林中有一大一小两只鹿。孟孙策马追赶,扔出套圈套住那只小鹿,交给自己的部属秦西巴,叫他装进笼子里带好,回家吃鹿肉。接着又向前追去。
秦西巴背着鹿笼往回走时,忽听后面有蹄声,笼内小鹿又挣扎又叫唤。回头一看, 那只母鹿紧紧跟在后面也在不停地叫。两只鹿的叫声很凄惨,令人听起来十分可怜。秦西巴一面走,一面难受。后来简直受不住了,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了。
孟孙回到家,听说秦西巴把小鹿放了。勃然大怒,把他打了一顿,赶出家门。他夫人听说此事,却说“放的好!秦西巴有不忍之心,是一个人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孟孙听后,恍然大悟,心想夫人说得有道理,我只知道得到猎物,没想到野蛮地拆散了小鹿母子,太残忍了,自己做错了。如此考虑了两天,决定改正错误,叫人把秦西巴找回来,继续任用,还对他释放个鹿的事予以表彰。并且说“你对小鹿这么好,对我一定很忠。”
一个人有仁爱之心,慈善之心,对人对物都可以表现出来。有了这一基础,做事就可尽心尽力,即能做到“忠”了。
有的书上记载周的先王古公亶父带几个儿子、孙子去打猎,猎获一只受伤的小鹿,其三子季历之幼子姬昌把他医治好,养起来。古公见此子有仁爱之心,开始有好感,日后将王位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最典型的是尧见到舜的大孝行为,得知他能爱百姓,便将王位传给他。
岳母刺字,岳飞抗金,尽忠也是尽孝。
明末十七岁的夏完淳,父亲、老师均为抗清投水而死,他尽孝与尽忠合到一起,坚决抗清,被叛徒出卖被俘后,写了表白自己孝心与忠心的传世之作后,怒斥降臣,英勇就义。
维新名人谭嗣同,面对着叛徒告密,自己将要被捕,以自己的牺牲唤起民众,但为了不牵连老父,伪造老父笔迹,写了一封反对变法,斥责儿子的信。后被朝廷搜到,免其父之罪,做到忠、孝结合。
古时从来忠、孝并提。孝是小忠,忠是大孝。“孝慈、则忠”,是说在孝的基础表现为忠。孝在历史上与宗法制联系密切。一国内,天子为大宗,诸侯、大夫、士为小宗。一个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大宗的长辈。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如人们身上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忠孝连为一体,就很正常了。
自古人们就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古时的忠,是忠于国家,皇帝代表国家,便提倡对皇帝尽忠。今天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忠于国家就是忠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中,这种情况太多了。以孔繁森来说吧,他曾几次援藏,在援藏过程中,深知藏民需要什么,举办了一些有益于藏民的措施。多次到藏民家中问寒问暖,了解他们想的什么?要干什么?有什么具体困难?予以一一解决。他对自己的母亲也恪尽孝道,但到西藏援助藏民却是大孝。他母亲理解,别人也都理解。现代革命史中尽忠不能尽孝,尽忠就是尽孝的例子很多。尤其那些隐姓埋名却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航天英雄们,更以自己的实践体现“孝慈、则忠”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