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十四章中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是说一个人看见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却袖手旁观,是怯懦的表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些游侠,好多都是这样的人。尤其是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年,西方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居然把周天子也灭掉了。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死去,十三岁的秦王政即位。他即位不久,除掉了吕不韦,重用谋士李斯、尉缭。为了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首先设计拆散了燕赵联盟,使燕国丢掉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在秦国当人质,他偷偷化装逃出,回到燕国后,立志反秦报仇。他看到武装抵抗秦国不可能,便把全部家产拿出来,把希望寄托到刺客身上。他找到一个勇士荆轲,把他当作上宾。不久,秦将王翦灭掉赵国,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请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向他要了两件东西:一是燕国最肥沃的督亢地图,一是在秦国受迫害逃到燕国来的一位将军樊于期的头颅。一切准备就绪,荆轲便带着这些东西到了秦国。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副手秦舞阳,以献图为名,走上秦国朝堂,走近秦王。秦舞阳见到秦王后吓得面部改色,引起了秦王的警觉。荆轲急忙从图中取出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转身躲过,袍袖被挣断,越过身后的屏风要跑,荆轲紧追不舍。这时秦王的医官向荆轲抛出药箱。秦王乘医官向荆轲抛出药箱时,从身后拔出长剑来,去砍荆轲。荆轲扔出匕首,未中秦王,打到铜柱上。接着秦国武士上前杀死了荆轲。“荆轲刺秦王”历来被当作受欺负者反对残暴者的勇士行为,它体现出见义勇为的精神,因为“见义不为,无勇也”。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有两幅汉画,对此形象表现。
司马迁《史记》中专门写了《刺客列传》,写了“要离刺庆忌” 专诸刺王僚等。为刺客立传,就是赞扬刺客的行为。此句是指“见义勇为”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强力者救助弱小者。为救弱小者为守正义而献身者。
多年来,人们赞扬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是历史、有的是艺术形象:
历史如:颜杲卿,原为范阳户曹参军,曾被安禄山提拔为常山太守。安禄山叛乱,是破坏统一的坏事。他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毅然设计杀死了安的部将李钦凑,生擒安的部将高邈、何千年后,押送京师。接着与其弟颜真卿一起抵抗安、史、次年、史思明破常山,他被擒,押入安禄山处。誓不屈服,被肢解殉难。
程婴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家臣。奸臣屠岸贾多次在晋景公面前进馋言,杀死赵氏满门。只有赵朔的妻子(晋景公的姐姐)在宫中不久要生育,赵朔拜托门客程婴保住孤儿。屠岸贾扬言要杀死孤儿斩草除根,程婴为了实现承诺,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好友公孙杵臼,便装藏匿孤儿。屠岸贾杀了公孙杵臼及程子后,放下了心。程婴顶着在晋国的骂名,将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并说明真相后,杀了屠岸贾,为赵氏全家报了仇,实现了见义勇为。
文艺方面对此描写的更多。如《水浒传》中梁山英雄108人中多是艺术化的,只有宋江和半个史进(即史赟,后来到陕西略阳反宋称帝)实际在梁山反宋的是张荣。
杨家将的故事到处流传,实际上是衍化成的。杨业,即扬继业,世为麟州(陕西神木)地方势力的领袖。初为北汉刘崇的将军,任建雄军节度使。守卫北方边境,人称“杨无敌。”归宋后,任代州刺史。宋太宗雍熙二年(986年)率军北伐攻辽时,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不久因宋军在河北战败,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浮,绝食而死。其子孙亦继续抗辽,后世编了很多杨家将忠烈抗辽的故事,体现大的“见义勇为。”
行义既然是有利于社会的事:一个人就应见义勇为。为义献身是真勇士、真英雄。当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秦统一前,荆轲刺秦王,是反秦的暴政。梁山好汉“聚义堂”前立“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是反对赵宋王朝的残酷压迫。现在国家统一了,政治清明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大义,倡哥们义气,保小集团利益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