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日,成都师范学院孔子学堂“葵园社教”服务团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尔玛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遴选岳靖雯、王思琪、胡海慧、徐学琴、陈星玥、寇新羕、刘雅莉7位同学组成“葵园社教”服务团,在张瑞副教授的指导下,在绵阳市妇女联合会、北川羌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的支持下,立足人文素养教育,将青少年汉语言文学素养提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核心内容,旨在为当地青少年带来语言魅力感知与文化视野拓展的双重滋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为破解经典文学儿童教学的难题,服务团队在前期精心组织开展了多轮专项培训与集体备课,经过反复研讨,最终针对儿童认知特点与兴趣点,开发出一套高度适配、趣味盎然的“文海泛舟”课程体系,有效突破了传统文化启蒙与语言能力培养的瓶颈。服务团队以中国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图画、故事和互动游戏,向孩子们展示了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奇妙历程,不仅讲述了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更引导孩子们感悟汉字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学。一堂“趣味甲骨文”,让古老的符号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为羌族儿童搭建了亲近中华文化的桥梁,有效激发了其探索语言奥秘的兴趣。团队还将视野投向现当代,将童诗、童谣与趣味小故事引入课堂,实现了经典的古今贯通与雅俗共赏。队员们运用情景朗读、角色扮演、创意仿写等互动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与情感美,多维度培育其语言感知力、表达力与创造力。
深入尔玛社区的讲台,也成为队员们检验所学、突破自我、深化担当的生动课堂。队员刘雅莉讲述了她的“破茧”经历:“设计‘趣味甲骨文’课程时,满脑子都是理论框架,结果互动环节孩子们兴致不高。我意识到,让古老文字‘活’起来需要更‘好玩’。于是,连夜调整,加入用黏土捏甲骨文、用身体摆字形的环节。当孩子们兴奋地喊着‘我捏出了太阳(日)!’‘看我们三个组成了森林(林)!’时,成就感爆棚。这次‘实战’让我深刻体会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启蒙教育,需要无限的创造力、应变力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切共情,这是大学课堂之外最宝贵的历练。所幸通过朝夕相处与持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表达、丰富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游戏——我逐渐把握课堂节奏,并深感荣幸能以文字和故事为媒介,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之美、想象之翼,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队员胡海慧则聚焦经典启蒙:“从象形字的趣味解读到童诗的意境体会,每一次引导都是挑战。但目睹孩子们从羞涩不敢开口到踊跃诵读、从对古诗感到陌生到能体会其中画面与情感,那份欣喜难以言喻。这段经历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更深化了我们对文化传承责任与教育温度的理解,坚定了以所学服务社会、滋养心灵的信念。”队员们坦言,孩子们闪亮的眼神、琅琅的读书声、天马行空的创作火花,都成为支教旅程中最深切的感动与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