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经典范式
作者:高金国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25-08-11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卓越贡献。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需要紧密结实的纽带,才能真正“命运与共”。这些纽带,有物质的,比如经济合作、商贸往来;也有精神的,比如文化交流、文明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张试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交流、交融,就是一道必答题。

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8月5日落幕的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交流大会,让人眼前一亮。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超5万名选手参与的这一盛典,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为世界各国进行深度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提供了经典范式。

当前世界上共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70余个国家的选手参与盛会,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都有“自己人”在这次盛会上发声,诵读中华儒家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而不同”,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腔调和谐共处,在同一片天空下,演绎同一个梦想,这不正是人类对“和”的期待吗?和,就是你用你的语言,我用我的文化,我不勉强你、你不同化我,但我们心思相通,我们梦想一致——人类和平,天下大同。

2023年发布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中提出,要加强“多元互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当相互尊重,携手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考卷”中被屡屡提及,但当我们作为“答题人”努力思索的时候,却发现这道题目并不简单。

文化一定是有区别的。别说整个世界的文化,就是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佛家文化的区别,也很明显。文明一定是有界限的。不同的文明之间,别说进行文化交流,就是外出旅游,也经常因为不同的手势造成误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融,在最初阶段,一定是困难的。

这种困难,源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天然界线。首先是语言。语言不通,理解就成问题。其次是文化。不同的文化,可能让表面相同的语言有了不同的含义。再次是文明。不同的文明,尤其容易被国际局势左右,隔阂更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困难面前,文化、文明的交流交融,需要逐个破题。最容易突破的,是跨越语言的交流。语言,本质只是一个工具;会外语,就基本功能而言只是掌握了一门技术。突破语言这个障碍,语言背后的文化、文明因素,才能一一破解。

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的初衷,正是如此。所谓“跨语言”,就是所有的参赛者,都不能使用母语。如是中国人,可用英语、俄语、韩语、日语等诵读儒家经典或者表演节目;如是外国人,就用中文诵读中华经典、表演节目。所以从形式上来讲,这相当于一档“外语类”节目;不同的是,有一条线把不同语种穿了起来——那就是儒家经典。不管你用哪种语言,最终一定要和儒家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联。

为什么只能是儒家经典呢?其他文化、其他文明不行吗?说实话,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来看,主办方当然更希望有其他文化、其他文明的经典加入进来,因为无论儒家文化还是更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倡导和谐、包容、大同的。伊斯兰文化、欧美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文化等世界不同的文化,都参与到跨越语言的交流互鉴中来,人类文明百花园才能更加百花齐放、灿烂辉煌。

然而现实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现行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一些国家奉行实力至上的逻辑,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大行其道,发展鸿沟加剧,安全赤字加重,结盟对抗、封闭排他的做法与多极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走向格格不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现实之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影响别人”,首先立足于自身优势,去努力传递中华民族的和平梦想,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了5000年的和谐之声。举办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首先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打造一个交流互鉴的经典范式,才能引导更多国家、更多民族参与到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来。

跨语言只是第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场盛会将从“跨语言”升级为“跨文化”,从“跨文化”进步为“跨文明”,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舞台上熠熠生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高金国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董丽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