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作者:骆承烈
来源:中国孔子网客户端  2025-08-18

《论语·八佾》第二十子章记:孔子评语“《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意思是:孔子评论到《韶》乐时,说“美尽了,又好极了。”评论到《武》乐时说,“美尽了,但不够善良。”

《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书都记载着孔子闻《韶》的故事。

孔子三十多岁时,鲁国掌握大权的季孙氏,借机把鲁昭公赶出鲁国。孔子对此不满,北行到了齐国。他到齐国后,首先去访问在齐国的著名乐师,向他请教音乐的知识。他意外地发观自己早已向往的《韶乐》在齐国还在演奏着,于是马上向齐景公提出观赏《韶乐》的要求。

《韶乐》是舜时的音乐。舜是古代东方一个部族的首领。此人仁德、孝悌,被尧发现是个人才,将天下让给了他。舜到了晚年,又从有利于天下大局出发,把天下让给了禹。周武王建国后,寻访舜的后人,将他们封于陈。春秋初年陈国内乱,公子完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当上齐国的执政大夫,经过多次辗转,把舜的《韶乐》带到齐国来了。

孔子定下演出时间后,马上乘车前去观看。当时乘坐一辆很好的车,车速很快,但在路上孔子总觉着车行得太慢,一直催促车夫加速,充分表现出他急于观赏的迫切心情。演奏开始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十种形式的八类乐器齐备,舞蹈者化装成各种禽兽,领舞者为美丽的凤凰和天鹅,振翅飞翔,翩翩起舞,象征着和平、安宁,天下太平。古时,舞一节叫一韶,舞九节叫九韶。到了舜时,又加上二十三根弦的瑟为伴奏乐器,再加上竹制的乐器——箫,有人重新起名叫“箫韶乐舞”。

精彩的演奏,使孔子看得入神。观赏完后,走出来,美妙的乐声仍在孔子耳际萦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听过《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

为此,他对古时的音乐进行评论说:周武王时的《武乐》很雄壮,也优美,但却有杀伐之声,体观出用武力得天下。虽然很美,但不够善良。而舜时的《韶乐》,优美、祥和,一派圣人垂拱治理天下的样子。乐曲很美,但又很善良。相比之下,《韶乐》更好。孔子的这一评论,充分体现他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提倡德治的和谐思想。

这则“尽善尽美”的故事还有具体的表现:后世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韶院村建的“孔子闻韶处”,就是当年闻韶的故址。“孔子闻韶处”的古碑还立在当地呢。

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尧时五十以上的老人一边敲打着地,一边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有哉,”是最早的歌。

先秦名家多反对乐,而孔子却重视乐。因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奠善于乐。”即乐与政治,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孔子对乐的重视,尽管不能说是位音乐家,也可称作“自古重乐第一人。”在对待乐上,孔子至少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孔子对乐有一定的修养“诗三百篇,皆能弦歌之”,周游列国困难时,仍“弦歌不衰”。曾击磬,弹琴,别人从他弹奏的乐曲中看出他的情绪。

二、当时礼坏乐崩,他能“匡正”乐,用仁德来修正乐,他“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三、他是一位音乐评论家:评那个“尽善”,那个“尽美”,是用仁德标准。他与鲁太师的一番对话,更是一番音乐评论。

四、他整理《诗》,诗乐并提,两者不分。日后《礼记》之《乐记》《周礼》之《大司乐章》即其整理的乐。

五、他是音乐教育第一人。他教“六艺”中有“乐”,他善于“弹琴”“鼓瑟”,“弦歌”“击磬”等,自然也把这些本领教授弟子,即“六艺”中的“乐”。还有:孔子用乐配合政治活动(礼),陶治人的性情。

孔子积极奋斗的一生,就是很壮观的一支乐曲。

世间最好的东西是真、善、美。真是实实在在,是诚、信,这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样一件事物,它的属性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善恶,一是美丑。对一件艺术品的衡量标准也是这样。孔子以此标准衡量古乐,在美上均予以肯定,但在善上却加以区别,正是强调善、强调仁、强调和平、强调从缓和的手段解决矛盾。在这件事上,正好体现出孔子的思想核心“和”。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追求和谐,对于今天来说,仍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解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