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既是西周礼制的具体呈现,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为传承弘扬礼乐文化,孔子博物馆依托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资源,于2019年创建了箫韶乐团。箫韶乐团以“礼乐研究、传承与实践”为发展宗旨,致力于继承并弘扬儒家礼乐文化。经过六年的发展,箫韶乐团已经形成一个由18名专职研究与演出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在文化“两创”理论的指导下,箫韶乐团将古代雅乐的学理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探索古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新路径,搭建古今文化对话与融合的桥梁,激活古代礼乐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动能,为赓续传统礼乐文化注入跨越时空的创新势能。
一、古乐谱的编译与创编
古乐谱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是连接古今音乐文化的桥梁。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古代乐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调式和演奏技法,从而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与素材。同时,将古代乐谱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可以创作和改编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新音乐作品,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推动雅乐的发展与传播。
在复原与创新古代雅乐的过程中,箫韶乐团依托历代乐谱、琴谱等珍贵音乐文献,对古乐谱进行复原、整理和移植。同时,紧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核心理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编译与转化工作。乐团通过与国内外著名音乐考古学家和作曲家的合作,先后复原、创作了近50首古代乐曲,并对其音韵、调性、和声、节奏进行了精确处理。箫韶乐团推出的以《诗经》和《汉乐府》为主题的系列曲目,再现了古代雅乐的儒风雅韵。通过对古代雅乐的创新性编创,乐团不仅保留了古代雅乐的历史本真,还完成了其从文化遗产到活态艺术的生命力转化。
箫韶乐团在继承古老雅乐文化根基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例如,2024年8月,孔子博物馆联合内蒙古杭锦旗乌兰牧骑共同策划了“同饮黄河水 礼乐奏华章:礼乐文化交流音乐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此次活动以杭锦旗乌兰牧骑带来的蒙古族“古如歌”音乐开场,箫韶乐团则演奏了《诗经·小雅·鹿鸣》。粗犷豪放的“古如歌”与典雅含蓄的《鹿鸣》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生。在此次活动中,箫韶乐团和杭锦旗乌兰牧骑首次尝试将汉族宫廷雅乐与蒙古族“古如歌”音乐相融合,合奏了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特斯河之赞》。“古如歌”源于元朝的宫廷乐,是蒙古族长调的古老形态。这种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在演奏过程中,乐师们运用中国古代“八音”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儒家音乐和蒙古族音乐进行了有机融合,既典雅又豪放。这一独特的演奏风格在保留原曲韵味的同时,又赋予了古乐以新的生命力。当乌兰牧骑邂逅箫韶乐团,在编钟、编磬与马提琴的合奏中,中原礼乐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实现了深情互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同饮黄河水 礼乐奏华章:礼乐文化交流音乐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二、融合现代音乐美学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古代雅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范式,这种创造性探索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具有双重价值:在艺术维度上,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为千年雅乐注入了时代活力,构建起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审美诉求的对话机制;在文化传承层面,通过创新性编排和数字化传播手段,在保留雅乐核心文化基因、延续千年礼乐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传统艺术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在雅乐的重建过程中,箫韶乐团忠实保留了古代乐谱的骨干音,同时融入现代音乐美学,实现了雅乐的创新性再创编。例如,乐团用当代人熟悉的音乐语言,对《诗经》之《关雎》《蒹葭》《鹿鸣》等经典乐章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的编排。这种创编之后的古代雅乐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既有传统音乐的底蕴与韵味,又有现代文化科技带来的全新的审美与感观。这种古代与现代的结合,赋予了传统雅乐以现代审美特质,让古雅的《诗经》旋律焕发出青春活力,真正做到了“老曲新唱”,让现代的年轻人也能爱上传统文化。
在再创编过程中,乐团在使用编钟等古乐器的同时,结合现代的音乐编排和配器技术,对古代经典曲目进行了重新演绎,解决了传统雅乐因其音色单一而产生的枯燥感。这种对音色、和声的创新处理,既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使雅乐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箫韶乐团的创新编配实践不仅提高了古代雅乐的听觉表现力,还在现代舞台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层次,真正让历史悠久的《诗经》旋律活在了当代的舞台上。
三、“八音”乐器的延续与音乐律制的创新
音乐律制作为音乐理论的核心,不仅决定了音乐的音高体系,更影响着音乐的风格与情感表达。箫韶乐团针对“八音”雅乐器的律制进行创新,不仅实现了古代雅乐与现代音乐的巧妙衔接,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方面,箫韶乐团的演奏乐器以“八音”为主。“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按照制作材料划分为八类:匏类乐器,主要由匏瓜(葫芦)制作而成,代表性乐器有笙、竽等;土类乐器,由陶土烧制而成,代表性乐器有埙、缶、陶哨、黑陶杯笛等;革类乐器,主要由动物皮革制成,代表性乐器有建鼓、鼗鼓、楹鼓、搏拊、晋鼓等;木类乐器,主要由木材制作而成,代表性乐器有柷、敔、拍板、木鱼等;石类乐器,由石材制成,代表性乐器有编磬、特磬等;金类乐器,由金属材料制成,代表性乐器有钟、铎、铙、钲等;丝类乐器,主要由丝制作而成,代表性乐器有琴、瑟、筝、琵琶、箜篌等;竹类乐器,由竹管制成,代表性乐器有篪、箫、龠、笛、管等。这些乐器是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乐器被沿用至今天。箫韶乐团在古乐的创作中严格遵循古代“八音”雅乐器的传统,例如在《泮水》和《清庙》等乐章的演绎中使用了编钟、编磬等古乐器,确保传统乐器的文化精髓得以延续。
康熙五十二年鎏金八卦文南吕编钟(孔子博物馆藏)
另一方面,古今融合的律制创新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深度,还推动了雅乐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在音乐规则与音高体系方面,箫韶乐团做了重要革新,即采用了全球通用的音高标准。就像全中国都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对表一样,音乐界也有统一的标准音。现代人以A4=440Hz(钢琴中央C上方的A音固定为每秒振动440次)为基准锚点,通过“十二平均律”均分八度音程,建立了现代音乐的通用体系。“十二平均律”由明朝人朱载堉首创,比欧洲人早了半个世纪。但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少数情况下会加入偏音(清角、变宫),以“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定音。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汉代“京房六十律”、南北朝“何承天新律”、北宋“大晟律”等,都是围绕五声调式而展开的。现代音乐的音阶体系主要以七声音阶为主,其定音体系以“十二平均律”为框架。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在基础音阶和音高生成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别。为了和世界音乐接轨,箫韶乐团放弃了古代较为繁琐的律制,采用现代国际通行的律制。通过统一律制,降低了中国民族乐器与世界各国乐团的配合难度。因为大家乐器的标准音高是统一的,中国的传统乐器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合奏同一首曲目。举个例子:我们传统的古琴原本按先秦的“三分损益法”调音,单独演奏古曲时韵味十足。如果要和钢琴等西方乐器合奏,就必须转换单位,将古琴校准到现代音高标准,方可使中西乐器的演奏和谐。箫韶乐团通过律制的大胆创新,实现了古代雅乐与现代音乐体系的兼容与融合。这种创新方式既保留了古代乐器的优美音色,也增强了其在现代舞台上的表现力和听觉效果。通过此项创新,古代乐曲如《凤求凰》《白头吟》等在现代演出中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为当代观众提供了和谐且丰富的音乐体验。
清代凤箫(排箫,孔子博物馆藏)
四、复原并创新乐师演出服饰
乐师的表演服饰也是乐团音乐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奏与表演时,乐师的服饰既要符合所演奏音乐的时代特征,也要与现代舞台审美相融合。为此,箫韶乐团对古乐演出服饰进行了复原与创新。例如,结合《诗经》《汉乐府》系列乐章主题,乐团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出土的战国乐舞俑为依据,参考战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佩饰工艺及纺织技术,对古代乐师服饰进行了系统性复原。在保留古代乐师服饰基本样式与色彩的同时,乐团还融入了现代纺织工艺和剪裁元素,使传统服饰在现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服饰设计,不仅忠实于历史文化根基,展现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庄重与典雅,还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提升了雅乐表演的视觉震撼力。通过服饰复原与创新,箫韶乐团赋予了古代雅乐表演更多的艺术表现力与文化深度,为雅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箫韶乐团演出服饰
五、多维度展演体系引导民众聆听雅乐新声
为了让雅乐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普及,让雅乐走进民众,箫韶乐团采取多种展演形式,形成多维度展演体系。
乐团以孔子博物馆为主要演出场地,配合博物馆的文物展出,向游客展示雅乐新声。在这里,游客漫步于博物馆中,透过玻璃展柜可欣赏到一件件静态的音乐文物,或是一件乐器,或是一幅乐舞图像,心中或许会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所震撼。当他们移步到礼乐厅时,则可以听到由古代乐器演奏出的美妙乐声,更会有一种聆听到历史声音的真切感觉。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雅乐,在演出之前,主持人会跟大家进行各种礼仪与雅乐的问答互动,深度讲解舞台上复原乐器的文化内涵与使用方法,让游客了解诸多的礼乐相关知识。在孔子博物馆三楼展厅,借助多媒体AI科技,通过触摸屏的方式,同步实现游客与虚拟乐器的触摸互动体验。由静到动,由被动到主动,由知识学习到艺术享受,对于观众而言,此刻博物馆已不再是冰冷的文化学习空间,而是沉浸式体验中国古老礼乐文化的乐园。箫韶乐团还以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主题节日等为切入点,常态化创编、推出主题演出。如今,来孔子博物馆赏雅乐已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博物馆之友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除馆内的常态化演出之外,箫韶乐团还走出博物馆、走出曲阜,推出了雅乐“六进”的公益演出以及各种展演活动,足迹遍及浙江、上海、内蒙古、新疆等地,与诸多演出团队多次合作演出,取得了丰硕的演出成果。截至2025年3月底,箫韶乐团自2022年12月推出常态化演出以来,累计进行日常展演2000余场次,直接服务观众7万余人。202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头版头条用20秒的时间介绍了孔子博物馆与箫韶乐团,播出后获得社会好评。这是对箫韶乐团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也激励我们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努力。
结语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的实践探索,不仅成功实现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古代礼乐资源,结合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箫韶乐团生动展现了儒家礼乐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为全球文化交流与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箫韶乐团将继续深耕细作,推动礼乐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系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艺术总监、助理研究馆员,济宁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济宁学院音乐学院外聘教师,山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圣门礼乐”首席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