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齐民要术》
作者:卢昱
来源:大众日报  2025-09-01

北魏末年,山东人贾思勰在书斋中埋头著述一本农书——《齐民要术》,这份工作并非孤立于书斋的玄思,而是一场融合了文献、田野、实践与民生的宏大工程。正如其在该书序言中总结的十六字方针——“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正是他写作路径的精准写照。

《齐民要术》并非闭门造车的书斋产物,而是深深扎根潍坊这片沃土,融合了文献、民谚、长者经验与躬身实践的结晶。贾思勰以地方官之身,行农学家之实,其严谨求实的态度与心系民生的情怀,为这部书奠定了坚实而温暖的基石。与其他典籍一样,如何“问道”《齐民要术》?想来应有一条必由之路:研究是根基,应用是血脉,现代化表达是灵魂。

笔触覆盖“资生之业”

“《齐民要术》是瑰宝,我永远不敢说把它吃透了。”与《齐民要术》打交道数十年,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孙金荣依然不敢自称专家。《齐民要术》的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历时千年,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功用。为何《齐民要术》的魅力持续千年不减?这可追溯到成书之时。

贾思勰所处的时代与区域,对其成就划时代的著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社会相对稳定,国家人民都需要发展农业,以解决衣食问题。并且,他数次出外游历,得以亲身考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作物生长情景等。《齐民要术》序称:“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可谓写作指南,对研究文字和作者的思想极具价值。

“采捃经传”的源头在堆满竹简与帛书的书房。贾思勰遍览《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前代农书,以及《诗经》《礼记》《管子》等典籍中关于农事的零星记载。他在木牍、书本上一丝不苟地摘录、比对、考辨,将散落浩瀚经传中的农业知识碎片,如同沙里淘金般汇聚起来。

“爰及歌谣”回归田间地头与村舍院落。在原始人劳动时,为协调力量,会发出呼声。这种原始有节奏的呼声,没有歌词,但有韵律,能表达特定的含义,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诗歌的发端和文学的起源。贾思勰不仅从《诗经》中顺藤摸瓜,还与老农促膝而谈,记录下那些口耳相传的农谚。当老农用沙哑的嗓音喊出“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秋耕欲深,春夏欲浅”“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等谚语时,他不仅记下歌词,更追问其背后的原理与适用条件。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歌谣,被他视为比某些经文更鲜活、更接地气的智慧结晶。

“询之老成”,让贾思勰的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的阡陌之间。他放下地方官的身段,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虚心请教。他询问不同土壤种粟的深浅、绿肥轮作的周期、果树嫁接的时机。老农描述的“土方子”,都被他认真记录,成为书中“老成之言”的宝贵来源。

“验之行事”,指的是贾思勰亲自开辟的试验田。理论与经验的碰撞,最终要在此接受检验。他可能将“踏粪法”与传统堆肥法分畦对比,观察作物长势;也可能尝试书中记载的某种嫁接技术,记录成活率。这种“躬自实践”的严谨态度,确保了《齐民要术》的每一项技术都经得起考验。

从“起自耕农”的犁铧翻土,到“终于醯醢”的酱缸发酵,贾思勰的笔触覆盖了百姓“资生之业”的每一个环节。他将经传的智慧、民间的歌谣、长者的经验与亲身的验证熔于一炉,最终铸就了这部“靡不毕书”的农学巨著。这部书的诞生现场,是书斋与田野的交响,是文献与实践的融合,是学者与农夫的对话。

思想依旧“活着”

前人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主要以校注、注释为主。在孙金荣看来,这本著作关于土壤耕作、农作物种植栽培、蔬菜种植的技术思想依旧是“活着”的。不仅如此,它还蕴含了丰厚的哲学、经济思想,文献及史学价值,是极为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当然,对《齐民要术》的现代应用,绝非简单“复古”或“照搬”,其前提是建立在严谨、深入、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之上。我们不仅要读懂文字,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生态逻辑与社会背景。

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精湛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将它看作封建地主经济经营指南。从事食品研究的可以从中找到古老的配方与技法,因而食品史学家对其颇为珍视。

生产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齐民要术》可谓一部美食大典,它记述了当时黄河中下游特别是山东地区的北方菜肴食品达百种以上,烹调技法、菜肴款式均趋完美。当时使用的烹调方法有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等,调味品有盐、豉汁、醋、酱、酒、蜜、椒,还记载了烤鸭、烤乳猪、蜜煎烧鱼、炙肠等名菜的制作方法。

《齐民要术》一书,更记录了丰富的小吃品种,其分类就有:饼法、羹臛、飨饭、素食、饧脯、粽子等,其中有最早记载面条制法的“水引饼”,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的“膏环”,有“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的“截饼”等。这些用乳汁、枣汁、蜜水、油脂和制面团,还有夹羊肉馅、鹅鸭肉馅的小吃品种,制作技术已很讲究。其他像杏仁粥、梅子酱、果脯、肉脯等,也已成为很普遍的小吃。

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应用上。《齐民要术》被誉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家庭经济学”,这一理念在现代家庭层面同样适用。比如城市的水泥森林中,有“阳台农夫”项目,便以《齐民要术》中关于家庭食物贮藏(如“作菹藏生菜法”)、小规模种植(如瓜类、韭菜的栽培)和资源循环利用(如厨余堆肥)的智慧为指导手册。这不仅让城市居民体验到农耕乐趣,更实践了资源节约、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生活理念,是《齐民要术》“家庭经济学”在现代都市的生动演绎。

古老而崭新的答案

在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名誉馆长孙敬明看来,《齐民要术》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尽管其主要讲解和论述的为农学,但从其开篇引用《管子》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以及讲述历史上的农耕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可看出作者对农学的看重,不仅局限于农业,而且攸关国计民生。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一切社会的发展,都应建立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没有发展的农业,国家的政治、军事的发展则无从谈起。可见,贾思勰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农学家,还是一位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孙敬明说。

《齐民要术》对传统的《尔雅》注疏以及小学的解绎,均具有良好的传统而深湛的学问。书中引用的著作多达百种,绝大部分著作为今天不能得见,属于历史上早已佚失者。这从训诂学、文献学以书目版本的学问来看,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还有郑玄遍注群经,都是一时一地的学术发展之特色。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亦体现地方学术发展绵延流长的历史特点。

孙敬明说,贾思勰的这部划时代著作的产生和流行,为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齐民要术》对传统农学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代农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今日潍坊地区农业发展的高水平,尤其寿光的现代化农业的科学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应该是历史积淀发展的必然。

作为传承千年的经典农书,《齐民要术》蕴含海量智慧,若不能被当代人理解和喜爱,其价值也将大打折扣。现代化表达,要为《齐民要术》打上时代精神的烙印,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比如,可以借助科技、文艺与商业的现代化表达,让《齐民要术》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触、可玩的文化体验,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总之,《齐民要术》中回归精耕细作的耐心、尊重自然循环的智慧,或许正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古老而崭新的答案。无论用哪些方式挖掘其内涵,本质上,是在寻找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效率与可持续的智慧之路。

责任编辑:董丽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