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 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作者:骆承烈
来源:中国孔子网客户端  2025-10-13

《论语·雍也》第十八章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举个例子:

鲁国有个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齐后去拜见他。而子桑伯子却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着膀子、披散着头发与孔子会见。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孔子的弟子们不解地说:“老师为什么拜见这种不讲礼貌的人呢?”孔子解释说:“子桑伯子是一个好人。这个人的本质很好,却不懂礼仪,我这次见他就是为了劝他懂点礼仪。教育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何况他是个好人呢?”于是孔子见了他。

不久,孔子又要拜见子桑伯子时,子桑伯子的弟子们也都不高兴。他们对自己的老师说:“孔子这个人过分讲礼仪太迂腐,你为什么接见他呢?”子桑伯子说:“我接见他,正是为了劝说他不要过分讲礼,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多干点实际事。一个人只有多干实事,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戴。”

文章中记着两个人,一个过分讲礼,一个很不讲礼。两个人的两种不同做法,到底那个对呢?最后由孔子的弟子仲弓加以评论,他说:“存心严谨,讲礼貌,懂礼仪,按古时圣人的要求办事,表现出来却很简单,不干扰百姓,这种做法很好。如果存心简单,又表现简单,那样做起来事情来就太草率了。做事情草率,对百姓无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孔子肯定了他的说法,说“过分文雅,显得太迂腐;过分草率,又显得太粗野。只有文雅中带有直率,直率时考虑事情周密,才能实实在在地给百姓办好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啊。”

这个故事见于《说苑·修文》。这一故事实际上给孔子这句名言注了注脚。

此章的意见是该文明的要文明,不该讲究的不要过份讲究。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必要的礼仪还应要的。西汉时颖川一地告密,人人互相攻击,结怨成仇。人际关系紧张。韩延寿任太守时,决心改变,推行礼制,提倡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并亲自劝导。施行的结果,人人谦让,守法,诚实无欺,效果显著。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秦彭任山阳太守,用礼教教化百姓,不专用刑罚管人,治人。他办学校,重儒生,提出各种礼仪的规定和形式,以“四勿”教育人,学习好的提拔当官吏。八月仲秋时,置酒肉奖励好人,对犯错的不惩罚,不侮辱,社会风气好转。

国与国之间更要循礼。齐鲁夹谷会盟时,齐国用莱夷乐舞,违礼,孔子履阶而登,依礼服人,取得胜利。

《论语·乡党》中记一个人的穿、戴、饮食、交往都要依礼。“子之燕居,夭夭如也”,“食不言,寝不语”,“席不正不坐,在车内端正坐好,不到处回顾,不指指划划,不胡乱说话。看见背图版的人,残疾人等要前倾,施礼。”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说宴席上可以凭各人的量渴酒,但不要过量。喝醉,就是不礼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在人们面前应该有个形象。有人过份文皱,见人三分笑,点头哈腰。文静到无主见、无是非的程度,不好。也有的人过份直率,不拘小节,质朴过度,乃至粗野,令人望而生畏,也不好。只有把文雅与质朴结合起来才好。这种人见人不亢不卑,有礼貌又得体,谈吐直爽、诚恳、又不狂妄。这样才真是一个道德高超的君子。我们现在也是提倡一个人行为礼貌,衣著合体,谈吐文雅,尤其在正式场合,讲礼仪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责任编辑:解放

相关推荐